张宇峰 李杰 刘晓明
摘要:文章梳理了上海市各高校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有成果,概况了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从人才选拔到教育体系、创新实践、平台搭建及培养目标,并依据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问题及不足,提出若干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1-0041-03
一、引言
创新是领引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近十余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已经到了十分关键的阶段,“创新”成了这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陆续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政策中多提及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其中包括“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根据以上文件精神,上海市各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高校纷纷把创建创新型人才学院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对于创新人才,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不同,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当前上海高校创新人才学院的人才选拔、教育体系、实践沿革、平台搭建、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后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参照。
二、上海各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选拔
从人才选拔来看,小部分上海高校(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在招生对象方面,对报名同学的专业、年级不限;而绝大部分大学招生时有明确的目标年级或专业。在选拔标准方面,几乎所有学校都将创新/创业意愿或者创新/创业经历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有少数院校将平均绩点也作为门槛(如上海海洋大学元鼎学院)。个别院校甚至要求报名者通过专业的心理、体能测试(如上海理工大学尚理四合院),或是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入党积极分子或党员)等。在选拔方式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用“申请材料筛选+面试”的方式进行人才选拔的。小部分院校重视学院推荐意见和同学评议(如上海理工大学尚理四合院),而绝大部分院校重视审核小组的校内外专家意见。
(二)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从教育体系来看,上海各高校在教育资源方面,极力整合校内优势学科资源和校外优秀人才、企业资源;在创新型人才学院内实行“导师制”,整合校内外行业领袖专家为学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保驾护航。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大学以通识课为基础,专业课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重视传统课堂教学,还把参与创新创业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内容方面,各大学根据自身优势,侧重点各有千秋。原“985”大学与“211”大学中,部分创新型人才学院(如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课程内容涵盖国际最先端的科研和创新创业案例,注重学员国际视野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其余大部分高校则多重视实务,“实用性”是课程内容设置最为考量的因素。
(三)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实践培育
从上海高校的创新人才学院的实践改革来看,整体探索起步较早,致远学院(上海交通大学,2010)、钱伟长学院(上海大学,2011)、元鼎学院(上海海洋大学,2011)等都是初探而成的产物。在传统“985”、“211”上海高校中,交大的致远学院和上大的钱伟长学院均属于成立较早的实体学院,发展至今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愈加成熟。另外,一些在早期作为试点的创新或卓越计划专业,发展至今,整体的形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工程创新学院为例,在创办之初作为试点区,尝试依托西门子公司开展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之后把试点作为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实施部门,采用“3+1”校企培养模式,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2017年工技大依托该学院又进一步成立了实体的鲁班书院。国家政策会议精神,给予了高校创新人才模式探索巧妙的契机,同时也是各个高校在探索过程中的重要引领。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创新创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文件,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也适时成立。像是上理的创业学院、金融学院的创业学院都是在这个期间成立的。
(四)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
从平台搭建方面来看,在创新人才模式实践中,除却师资、课程设置以外,学校给予搭建的各类平台也是决定最终创新人才成果以及模式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传统“211”、“985”学校中,依托学校自身强大的资源,能够为之搭建优势学科资源。如交大致远学院设有三个理科班,学校利用自身的理工科优势为之搭建了科研平台,也让学生能够有很多与国内外一流学者学习的机会。上大钱伟长学院整合了多个优势学科,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平台,此外,还有杰出学者和很多海外交流的机会。在华政、工技大等综合型大学也是如此。不同学校的创新人才模式,特别是精英教育、学科特色人才培养中,平台搭建主要还是依赖学校自身的资源。学校的优势学科、科研基地、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校际资源以及学科竞赛。而在创新创业为主的人才培养中,除去学校优势学科、师资等资源外,外部的社会资源也更为重要。像上财、上理等学校,会借助学校既有的工商管理学科资源和师资,以及校外聘请优秀校友、企业家作为创业指导老师来开展教育教学;连结校内团委、教务处等组织和校外合作企业开展学生创业比赛;创建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咖啡等孵化基地,为学生项目和社会资源搭建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创业方面,学校希望通过自身以及社会力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助推学生的创业意愿。因此全方位为学生搭建平台,并且提供很多指导。创业是团队合作,同时也与个人的领导决策有着重要联系,因此除去指导、竞赛以外,对于领导力方面的课程培训也是学校非常重視的。以立信金融为例,国家级上海市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创新园区入驻等都是学校根据校“十三五”规划、现实需求所搭建的。
(五)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各学校在建立创新型人才学院的培养目标时,除参考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多还是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精英人才培养主要见于传统“211”、“985”高校中,而且常见于实体学院,像是交大致远学院和上大钱伟长学院,都是旨在通过精英教育,着重培养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华政、工技大等多科类院校更注重发挥学校的特色,华政的文伯书院要培养专业精英和社会中坚,首批试点招生的专业是法学特色。工技大鲁班书院,是依托早期的工程创新学院成立而来的,培养目标从应用技术人才具体至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技术人才,总体来看其要求依然紧扣学校的专业特色。除了专业精英以外,也有一部分虚拟的人才学院会通过政治素养教育、综合课程等培养精英人才,如上海大学的人才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的元鼎学院等。另一方面,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培养目标与学校本身学科特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如上理的创新创业学院,即旨在培养兼具创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复合人才,围绕这个开展的选拔,对学生不仅有课程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严格的考量。财大、复旦希望在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孵化培养、扶持等方式强烈放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能够使学校成为创业人才的孵化库。当下,对于学生精英培养的要求不仅限于学业,在鼓励、扶持、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上,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领导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像立信金融学校,对于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思维和领导决策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基于AGIL模型视角下上海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的述评与展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帕森斯建立结构主义理论,帕森斯把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最基层的基本行动单位。依照他的理论,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单位应当是由四种因素构成的:执行社会行动的行动者、有意识的行动目标、行动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行动都涉及一种规范导向,个人总是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去行动。AGIL模型提出的四种功能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持,被认为是社会系统发展完善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任何社会系统过程都服从于四个功能的必要条件。[1]如果要取得均衡和维持这个系统继续存在,它们必须得到充分满足。高校创新型学生领袖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括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环境两大部分。
(一)适应功能的问题——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偏重理论型
从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多以课程为主。从课程内容设计至课程形式,较多出现的是传统型课堂形式,整体搭建较多为理论性框架,与社会实践的接入度不高,培养变成课程体系的展示与再现,未能较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以实际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方向性和实用性。[2,3]
(二)目标达成功能的问题——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通过本阶段的文献等相关资料梳理发现,在培养目标上,各高校定义较为模糊。各高校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多以本校学科作为培养导向,结合本校生学习专业作为特色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更注重自身的结合。[4]在此方面,较为利于本校生发展,但培养视角较为局限,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拓展性较为一般,且各校培养目标较为独立,没有较为系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中,除特色型学生,应同时注重普适型学生的培养,以满足社会需求。[5]
(三)整合功能的问题——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性不强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在形式上的开展较为多样,教育内容上也各有创新,但规律性不强。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6]在人才培养上,应针对学生心理、价值观、个性等特征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以与其发展进行匹配,在培养中,形成一定规律性。更适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常态化和持续化。[7]
(四)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问题——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全面
从调查结果发现,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从学生选拔至课程设置都较为完整,但目前来看,并没有很好的评价反馈机制。人才培养的主体定位应该是除了培养的完成,还有培养效应的评价。[8]从现有上海市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评价机制上来看,学校多从社会实践经验、奖励、课业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但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包含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效应及培养教育主体的感受,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的修正具有重要的意义。[9,10]
目前我们的研究探索仍旧处于初期阶段,后期我们将分阶段继续地就高校创新型人才学院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将通过访谈、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高校创新型人才学院的实际运作状况,不同人群(包括老师与学生)对于人才学院的态度与评价,以及了解虚实人才学院之间的差异等。综合而言,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来获得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学院的实际运作情况,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状况以及学生群体的需求、教师群体的建议等,归纳总结出科学有效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学院的发展模式,使得高校创新型人才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为学生所需,为学校所需,为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赵立玮,塔尔克特.帕森斯论“教育革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29-40.
[2]张晓红,苗月新,南荣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财经高校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3-51.
[3]张典兵.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5,(3):125-127.
[4]吕浩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23):81.
[5]李桂兰.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要处理好四种关系[J].河南教育,2009,(5):24-25.
[6]特丽萨.M.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3-51.
[7]田友谊.试论中国教育传统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1):82-83.
[8]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8,(3):47-49.
[9]刘献君.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9):37-39.
[10]何云峰.學生评价的转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