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荣
摘要:在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并存的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全国的各大高校都会发生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意外事件,学校、老师和学生应该引起重视,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出台积极的措施。现在我对某高等学校的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通过《大学生入学普测问卷》分析和讨论某校2016级本科生的心理普测状况,然后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压力;健康水平;入学普测;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073-02
一、研究对象、方法、时间和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某校全体本科新生,共5444人,其中男生3003人,占年级总人数的55%;女生2441人,占年级总人数的45%。
(二)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入学普测问卷》(亦称之为自杀风险评估量表)来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共93题。内容涉及到个体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生活应激、社会支持、抑郁情绪等方面客观存在的自杀相关风险因素,目的在于综合评估大学生潜在的自杀风险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1)正常,不存在自杀风险;(2)较低,自杀潜在风险比较低;(3)中等,可能存在自杀潜在风险;(4)较高,有自杀潜在风险;(5)极高,自杀潜在风险非常高。本问卷可筛选出那些潜在自杀风险比较高的学生,以便进行重点干和辅导,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该问卷在国内已经普遍使用,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时间
本次普测持续时间为开学的8月21日至9月25日。
(四)普测过程
要求学生访问该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网站,登录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系统进行自主测试。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测试,能把控好时间,保障一定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二、心理普测结果分析
依据《大学生入学普测问卷》调查显示:该校自杀潜在风险极高的学生有13人,占总测评认识的0.24%;自杀潜在风险较高的学生有111人,占总测评人数的2.04%;自杀潜在风险中等的学生有527人,占总测评人数的9.68%;自杀潜在风险较低的学生有296人,占总测评人数的5.44%;正常的学生有4497人,占总测评人数的82.60%。
自杀风险与个体成长史中的家庭情况、父母教养方式、童年创伤经历、物质滥用等因素,应激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情况,人格特质,抑郁情绪等方面密切相关。综合以上方面,可以推断学生的自杀潜在风险的等级。
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据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因素分析: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是充分自我实现的人、是适应良好的人和适应与发展和谐统一的人。[1]由于国内外学者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所遵循的依据不同,因而对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的认识也存在差别。对于各种各样的人,心理健康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如果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他所呈现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常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要兼顾生活处理、学习上进、集体团结等各个方面,表现为在生活上要能够有自理能力,能处理生活上大大小小的琐事;在学习上要积极向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懂的地方要请教老师;在班级上要有集体荣誉感,积极参加班上举办的各种活动,融入到整个班集体中去。
(三)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判断心理健康应兼顾内外两方面,外: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内:心理机能健全、正当手段满足需要。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非静态:没有压力和冲突,是动态的:在平衡和不平衡、冲突中追求发展。心理健康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生态度,非超控制(神经症)、非失控制(反社会性)、开放,乐于吸取新经验,积极眼光看问题,放弃做完人和超人底目标。[2]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从《大学生入学心理普测》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正常的学生占到80%以上,但是每一级包括较低自杀潜在风险、中等自杀潜在风险、较高自杀潜在风险和极高自杀潜在风险都占有一定比例,表明大学生健康水平还是一个低水平的,存在很大潜在的危险。由于刚入学,面对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变化,部分本科生感到困惑和迷茫,要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17%的人数不容忽视,相反这些人恰恰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咨询和辅导,最后达到一个较高的健康水平。
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科生的心理健康要通过班集體、学校、网络等各个方面来进行维持和加强。首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待不同的学生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学,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应对各种压力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和心理调控的能力,在挫折中学习和成长。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网站、微信、QQ、新浪腾讯微博、百度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的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载体,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些网络平台上我们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意见,每天可以按时发送早安和晚安心语,在这些鼓励的话语中让学生更好的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
然后,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卫生大使的评选、播放心理知识教育影片、排演校园心理剧、心理文化节等,来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进入良好人格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
最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和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3]
(二)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体制机制,有良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加强思想建设之后,对于《大学生入学普测问卷》中哪些有较低、中等、较高和极高自杀潜在风险的学生应该及时的进行干预行动。寝室长可以作为宿舍的专员对室友的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汇报。每个班级里面应该有一个心理委员,她应该主动关心本班同学,为同学排忧解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向本班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关注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充当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对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工作记录和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学校里面应该有心理咨询室,并做大力的宣传让学校里的学生都知道它的存在,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很方便的沟通和咨询。
(三)培训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是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目前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一部分是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人数甚少,班级里的心理委员受到的专业培训和辅导也较少。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培训班,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规范、专业的心理学学习,以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结果。“大学生身心健康辅导站”承担为一般心理困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的任务:心理健康互助小组及时发现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用真诚和热情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錢民辉.教育处在危机中 变革势在必行[J].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00,(4).
[3]黎文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及对策研究[J].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