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一样

2018-09-25 10:25马志平
赢未来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成性人工智能主体

马志平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迅猛发展,课堂教学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课堂教学具有哪些特点?面对时代的变化,应该打造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人工智能、课堂教学、主体、生成性、整合性

人工智是当下在各行各业中都炙手可热的话题。在众多对未来的见解中,人们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会有非常多的工作,由人工智能来完成。在众多人们认为即将消失的工作里,教师这一职业赫然在列。真的会这样吗?教师这样一个几乎伴随人类文明存在的职业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吗?

猛然看去教师似乎是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其一,教学内容具有重复性。其二,教师上课过程具有一定的程序性。

按照这样推理,似乎未来教师职业也会与银行柜员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一样,未来的孩子们只需要一个人工智能教师就可以完成学习过程了。

提出这样说法的人,其实并不懂教师,不懂得教育。

第一,课堂教学的学习主体是学生。

课堂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被牵引的过程,也不是由他人完全设计好的。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领者,不是木偶的操纵者。不论是学习过程中的策略规划还是学习动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逐步地探索完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投身学习,亲身参与过程,获得思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这样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个体差异,也就是孔子所云的 “因材施教”。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是某一个程序这几种程序可以去概括的。

第二,课堂教学具有情境性。

教学是教师的引领,材料的运用,学生的理解,学生之间的探讨与切磋,共同打造了一个学习的情境,学生利用课程的各种资源展开学习活动,进行探究,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是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不断的增长,这样的能力将会是他未来进入社会之后,面对各种复杂环境,解决各种问题的基础。

这种学习情境的打造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进行的,这样的群体行为与环境创设,不是由一个或者一组人工智能够和完成的。

仍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学生对课堂材料的初步阅读、教师问题引领、通过小组合作的探讨,形成对于当时社会的情况得出一定的结论,并把这个成果运用进行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人生片段的演绎,进行课堂。这样的展示对自己组别来说,是知识的运用与生成,对于其他组别来说,打造了了解这个时期社会情况的良好情境。所有同学又可以一起与教师一起基于对社会情况的了解,进行课堂学习的深化。这样的情境是小组同学间、各组同学间、教师与同学间多层合作共同打造。学生在情境中更能够获得有参与感、荣誉感和成功感。学生的社会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合作中、交流中得以发展和延伸。无法想象,这一切关系被人工智能取代,将会是什么状态。人与人工智能的交流,依靠的是人能够了解人工智能的代碼,人与人的交流,却更为复杂,具有社会性。

第三,课堂教学具有及时生成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个问题恰恰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发动机,继续解决,这些新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表现,也是课堂中的重点所在,这些问题的生成,基于学生的学习经历,课堂情境,继而产生,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教师的引导也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好的情境随机进行不具有预设性。

例如《鸦片战争》一课当中,有的班级学生对于林则徐的个人遭遇感到非常的愤慨,并且直言,如果是自己,不会像林则徐一样做出同样的人生选择。这就给教师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带领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感。西方世界古代所追求的精英精神。带领学生理解精英精神不是人们当下所理解和想象的,高薪下的光环生活,而是对社会始终如一的坚持付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林则徐人生境界的伟大,懂得社会责任的承担,成长为真正的精英人才。再向学生推荐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和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精英精神世界的窗子。

第四,教学内容具有整合性。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在不断发展,课堂需要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运用,不断的探索世界与探索自我,所以课堂的内容和教学的进程,都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整合。这种整合不仅限制在某一个领域,他甚至是跨学科的,甚至是跨地域的和跨越时间的整合。以我们枫叶的中方历史课程为例,虽然我们的课程是历史科目,但他其实融合了中国教材,加方教材,时事新闻以及学术中的最新教师需要不断的把这些内容整合为课堂中的材料,成为学习学生学习的营养成分。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知识,更需要教师整体性的进行整合。

第五,课堂教学是情感的交流过程。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密切的情感沟通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其实都在教师的心理。教师在课堂上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引导,对于他们遇到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也会加以不同的指导,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

综上所述,因为教师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是一份充满了艺术性的工作。教师的职业过程中充满着爱心、责任心与创造性、艺术性,所以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人工智能再发展,也只是人类制造出来的智能,又怎么能拥有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呢?

猜你喜欢
生成性人工智能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