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比较

2018-09-25 06:11花筝刁恒陆卓轩杨静宜张哲宇
赢未来 2018年7期
关键词:比较培养模式学前教育

花筝 刁恒 陆卓轩 杨静宜 张哲宇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着“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大学本科生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本文以两岸两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知名教育大学为样本,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为大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制订提供如下启示:(一)注重学生弹性发展需求,培养多元化人才;(二)重视家庭教育相关人才的培养;(三)调整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素养;(四)建构开放性多维度的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学前教育;培养模式;比较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隐形壳课程形式、教学评价方式八个构成要素。[1]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着“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大学本科生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2]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认真地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 更没有把这些要点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系统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材料中加以说明,其结果是人才培养方案缺少整体性,条理脉络不够清晰。

二、两岸学前教育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出发,选择两岸培养模式中存在较大区别的要点,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毕业要求三个方面对两岸的现状进行对比。

(一)培养目标对比

两校人才培养目标都现了“高”、“精”、“专”三大特点,强调培养具备专业基础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规划,华中师范大学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保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包括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师资培训者、儿童传媒工作者、儿童早期社会服务、管理和研究人员等、研究生教育生源[3]。

其主要区别在于:首先,因海峡两岸的差异,台北教育大学对于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能力培养是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的大陆师范高校所缺乏的。其次,华中师范大学提出了自己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而台北教育大学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未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只是穿插在课程设置中,笼统论述。

(二)课程设置对比

两校的课程设置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校自身的学科优势不同,其课程体系各具特色。

从课程体系结构来看,两校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华中师范大学要求通识教育课程55学分,学分数占总学分的42%,而台北教育大学则要求通识课程28学分,学分数约总学分的22%;华中师范大学的专业主干课程50学分,学分数约占总学分的38%,台北教育大学专门课程80学分,学分数约占总学分的63%。可见前者侧重通识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而后者则更侧重专业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三)毕业要求对比

通过比较台北教育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对本科生的毕业要求的规定,可以看出两校对本科生评价的侧重点的异同。

两所学校都对本科生所要修读的学分数和实习做出了规定。除此之外,华中师范大学对学生的体育、外语、所修课程的形式以及论文有所规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加多元,但也包含了如“通过的在线课程学习不能少于 2 门”和“必须至少学习 2 门混合式教学课堂课程”等较多的要求。

三、对大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启示

(一)注重学生弹性发展需求,培养多元化人才

大陸的高校虽有较多专业选修课,但大部分都停留在“纸面”上,实际开设的课程远少于预期课程,又因为学分的限制要求,导致这些所谓的“专业选修”,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专业必修”。

(二)重视家庭教育相关人才的培养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态度,会对孩子造成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高校应重视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开办更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课程,培养更多家庭教育人才。其次,呼吁政府,加紧《家庭教育法》的建立与实施。最后,高校应鼓励相关人才自主创业,规范开展成人教育,在社会上推广教育知识,向社会民众普及家庭教育的意义,从而使家庭教育正式化、规范化。

(三)调整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必修课中的比例,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素养

高校可适当减少基础课的比例,减少一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以后工作中适用性不强课程,或者将该类课程转换为选修课,由感兴趣的同学自行选修。与此同时,多培养学前教育人才,多留住学前教育人才,和其它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紧密联系,增强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增加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类别。

(四)建构开放性多维度的教育评价体系

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评价指标设置的基础,同时在教育评价模式实施过程中需注重评价对象的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只有人性化的教育评价才能有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董泽芳.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2012(03):30-36.

[2] 陈解放.模式支撑——求解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70-71

[3]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版[Z].2015.

作者简介:

花筝(1997—),女,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族:汉,学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指导老师:田友谊

猜你喜欢
比较培养模式学前教育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