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翔云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际操作功能并强调学历与社会工作能力接轨的重要性,如何使大学生打破固有的应试学习逻辑思维,转化为更加具有发散性和钻研精神的实际工作思维;如何使他们顺利地从“学生脑”升级为“社会脑”,具有针对海量且复杂的信息处理能力。本文从记忆训练的角度,引导大学生体验上述大脑思维的变化,为解决大学生如何快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
关键词:记忆训练;逻辑思维;脑力开发;大脑信息处理能力
在象牙塔的内外,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种悲观却又“现实”的说法:学历不等同于能力。比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工作表现会在毕业进入社会以后被家庭背景、职业选择、个人能力甚至是时机运气等因素重新洗牌。有些上学时成绩不佳的学生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开拓出自己亮眼的事业。而曾经备受老师宠爱的“好学生”们,却常常在琐碎日常的基础工作中踌躇不前,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尤其是当我们亲眼看到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存在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实在是感到深深的疑惑和无力。难道真的由于我们的教育模式跟不上实际工作中能力培养的步伐?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的信息提取方式已经进入了“检索时代”,这意味着过去通过“阅读—背诵—记忆—使用”的信息提取方式已经在效率和准确度等方面大大落后于当今的网络检索功能。(1)尤其是在大数据和去中心化技术盛行的今天,人们似乎不再需要人脑记忆功能,电子设备和网络会为我们提供所需的一切信息。
然而,“检索信息”的过程,其实是对人类的记忆能力和逻辑分析思维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信息联想能力”。我们必须要在大脑中灵活地运用已知信息,分类、分析、拼凑出一条通往未知信息的路径。所以,与过去相同的是,我们同样需要记住大量的重要的基本信息,不同的是,我们还要熟悉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寻求这些关系存在的规律、挖掘使用这些规律的方法,并最终探索到新的未知信息。这种活用信息的能力,集记忆与逻辑思维于一身,才是更适用于这个时代的“新记忆能力”。
回到“好学生”与“坏学生”的例子中,为了弥补成绩带来的升学和就业劣势,一些成绩不算很好但并不缺乏上进心的学生在大学时期往往会逼迫自己另辟蹊径,通过身边所有的已知信息拼命地寻找一个“不依赖分数的未来”。而大部分的“好学生”们则沉浸在一种“上进的懒惰”中:我只要继续努力学习就好,有个好分数就够了,我不需要改变自己。因为他们深知,传统的背诵记忆方式和刷题技巧已经足以应付应试教育中的种种考验。然而,“題海无涯,套路有限”,当很多学生满足于这两个提高分数的万金油,却忽略了这个超海量信息时代对精英人才的要求却早已远远不止于此。由此可见,这两类学生在毕业后的差异是由他们本身的逻辑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导致的。
因此,高校教育,作为千千万万年轻学子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必须将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虽然今天的大学生在个性和创意方面都具有越来越活跃的趋势,但严重依赖互联网,盲目相信网上的信息也是他们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既然记忆能力与人类的认知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那么在尝试通过记忆训练来提高“信息联想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从探索自己的记忆方式做起,“检索”到适合自己的高效记忆方法。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尝试多种记忆方法,测试比对每种方法记忆效果的优劣,寻找最高效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目前比较流行的高效率记忆方法有信息输出记忆术、灌输情感记忆术、记忆宫殿、社会记忆术以及运动和生活习惯记忆术等等。(1)在学生们学习了这些记忆方法的原理之后,使用不同的记忆方法来记忆同样的任务量,经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试记忆残留的程度。残留程度最高的记忆方法可以认为是最适合该名学生的一个记忆方法。
第二,鼓励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科,比对多种记忆方法的优劣,找出不同知识点相应最适合的记忆方法。我们知道,不同学科所需要记忆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例如学习外语必须记忆大量单词和语法,而学习高数则需要记忆高深的数学公式和复杂解题思路。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我们需要激活和使用的大脑区域也不同。比如,针对大量的单词记忆工作和语言本身的社会属性,学生们使用信息输出记忆术和灌输情感记忆术往往可以产生更加持久和巩固的记忆效果。但是考虑到高数学习对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要求,记忆宫殿或是社会记忆术通过将记忆内容图谱化、社会化等方法更能明确公式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并且记忆得更轻松。(2)记忆这些海量的、系统性的、多样化的知识同样可以增强他们在未来工作生活中面对类似特点信息时的接纳程度,提高他们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第三,通过记忆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加强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并摸索信息之间存在规律的能力。通过记忆训练的大脑,可激活区域的数目将超过未经过记忆训练的大脑。因此,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启发学生们以自己为基点,不断地质疑已经产生疲惫感的记忆方法,并且培养他们自发地创新和升级自身的记忆方法的能力。“适应改变”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须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在这一步骤中就可以有一个模拟的体验。因为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会对新鲜的刺激产生最深刻的记忆。(1)当同一种记忆方法持续被使用了较长时间后,人脑的记忆效果会慢慢下降。(1)清醒地接纳这一改变并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设计出一个新的记忆方法既可以继续保持高效的记忆效果,又可以锻炼学生们进入社会后对外界发展变化的心理承受以及应对的能力。
古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窃以为更应该授人以潜游大海,探索鱼群分布,寻找自己最爱吃的鱼类以及它们生存的海域的能力。高校教育也是如此,在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授之外,我们应该探索如何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从海量的外界信息中提炼出重要的、有益的、需要学习的部分,帮助自己在大千世界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防止自己迷失在日复一日甚至可能有些机械重复的工作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桦泽紫苑 (作者), 陈静 (译者).不用背的记忆术[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斗南.超级记忆术[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