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探究

2018-09-25 06:49阚璐亭
赢未来 2018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教育

摘 要:网络环境下,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主体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学手段不断的更新变化,时代特色越来越突出,网络媒体技术推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平稳有序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本文针对网络环境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做了简单的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

一、高校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概述

在我国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课程,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工作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所以,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这个过程之中,传递给教育对象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世界观、思想观念、政治理论、道德规范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和传承,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教育现状,适应网络环境下人才的培养需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则是重中之重,它肩负着学习接受、研究探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有助于保障党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有助于保障国家教育政策的贯彻实行,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宣传阵地。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征

一是渗透性,渗透性就是指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间接性和潜移默化的特征。校园主体长期的学习接触和情感的交流,一定会呈现出具有感情色彩的形象的教书育人的环境,它是非直接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无形的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的影响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呈周期性存在,它是慢慢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中去的,一般表现为间接影响,也就是说它不具备立竿见影的效果。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同样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就其本意来说,它是慢慢的渗透影响和作用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形环境因素在和它的主体--大学生思想品德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其影响不是强制的,而是无形的感染和渗透。杜甫曾有这样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渗透性相符合。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通常需要很多的无形的环境因素刺激,激发他们的情感,启发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使他们在无声无息中感受和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并从量变到质变,从不成熟到成熟。

二是指导性。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旗帜鲜明,方向明确,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为了保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向不偏颇,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各项教学工作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要求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紧紧跟随社会主义正确的方向。外化于行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处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习方式,不受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大学生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创新学习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到生活之中,指导生活实际。通过讨论会、座谈、班会等方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掌握认识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自动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教育。在改革开放至今的几十年间,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国际上,并没有与我国社会状况完全相同的国家,我们只能脚踏实地的自我探索,探索我们自己的道路。怎样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挑战,说到底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使命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同志的重要系列讲话,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载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工作以往一直采用讲授、报告会议以及个别探讨等方式来进行。由于教育者的信息资源有限,教育者的讲授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受教育者一向被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本身的枯燥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效受到很大的制约。网络教育既有图片又有声音,还有视频教学的手段,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的生动鲜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枯燥无味的特点。网络的特点是信息量大、流动性强、涉及范围广泛,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能够全方面、多角度的传播,从而增强其影响力和快捷性。

随着电脑在全社会的普及,上网手续越来越简单快捷,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使学生上网阅读信息下载信息十分便捷,上网成为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方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信息获取手段,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甚至其他国家的各种信息,这种及时效性、准确性、便捷性于一体的传播手段,有利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网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图书、报纸、广播等媒介的存在,信息量相对较少,内容更新较慢,这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也是我国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一直不够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网络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能够很好的解决信息量少,教师知识量有限等难题。

网络具有信息涉足面广泛、信息量多、信息更新及时以及资源共享等特点,使所有人都能成为信息的提供者、接受者和拥有者,社会中的各个组织、群体和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资源共享。随着这几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实现多媒体化,并通过和互联网上其他组织群体或者个人的交流和沟通,形成资源共享的一种存在方式,从而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的教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的挑战

1.网络使学生意识形态西化

互联网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信息革命,它冲破了信息交换的空间枷锁,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共享与快速传播,从而使人类提高对资源信息的利用度。“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科学的活动和成果控制在哪个阶级手中则会有完全不同的社会作用。”西方的敌对势力已经不会采取战争的手段对我国进行侵略,而是以网络为工具,对我国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输出,对社会主义思想阵地进行多角度的侵略。有些网站在大规模的宣传针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否定言辞,攻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丑化社会主义制度,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大肆夸张宣传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过错,破坏了我国稳定的社会局面。

我国现代的大学生求知欲极强,思想比较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是也时常存在难以甄别是非的情况,可能一念之差就酿成大错。有些大学生在网上发布和传播一些不实的言论、散布政治谣言、对教师进行人身攻击、抨击政府工作人员等等,这些都造成了高校的不稳定因素,并且对社会的稳定也造成威胁。

2.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什么样的人是新的殖民者?新的殖民者手中拿的不是抢,而是键盘。计算机把全世界各个国家连接成一个大网,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的思想观念在网络上相互交融亦或是相互冲突。互联网的发端和兴起都在美国,它的技术结构和传播方式肯定带有美国社会的烙印也应符合美国文化的特点,而当前社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内容在互联网上仍然处于垄断的地位。年轻人经常接触的是西方的文化产品,好莱坞电影,汉堡,可口可乐等等,这些产品给广大年轻网民精神上的愉悦,同时也起到了淡化本民族文化影响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全面发展的网络媒体育人理念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意识的产生做了全面的解释,他认为人的意识是在人们的交往需要中产生的,是在人们的实践中产生的,网络信息的传播主体较为自由和普及。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知善恶、辩真假,受教育者也应主动接受积极信息,增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网络环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经常会涉及到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一定要关注它带来的各方面的改变,高校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工作者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利用网络媒体自身的优势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二是规避网络媒体的劣势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只有在引导、利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网络媒体的内在育人功能,才能有效推进高校育人工作的发展,促进现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大力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建设

我们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网络技术需要人们来创造和发展,现阶段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直接从事这类工作的教师都需要跟随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面对这样一群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们,更需要的是一支既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的理论,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的教师队伍。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接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在目前,对于网络教育的要求,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是有差距的,这就需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机制,通过新颖的方法来保证队伍的形成和网络教育的开展要不断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我认为现在主要应该从思想态度、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知识理论等方面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

(三)提高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自觉性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自觉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提升创造性,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我们要引导学生的自主地学习,自主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品质,大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自主学习才能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教育工作者要经常与学生联系,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改变从前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形成一种适用于现代学生和现代网络环境的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到自主实践中去。

另外,我们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国大力倡导创新的理念,创造力是个人成长的重要资源,我们的教育者要时时刻刻的关心和关注全国的各种信息的变化和更新,结合大学生感兴趣的领域,教育者应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造力,在网络环境和新思维的撞击中产生更灿烂的火花。

综上,面对网络环境的新影响,各大高校要审时度势,加强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的建设,完善教育制度保障机制,引导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究与时俱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新时代网络社会。要重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具有雄厚知识储备量,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具有开拓性思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队伍。

作者简介:

阚璐亭,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