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冬梅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业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激励、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小学品德学科的学业评价以课标、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系统地搜集信息,对教学所引起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能力上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一般包括学习态度和能力评价、学科知识和技能评价、学生行为和表现评价、儿童作品和成果评价四个方面。其中,最难作出科学、合理评价的是学生行为和表现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用“平时实践+课堂集中反馈(专门的品德评价课)”的方式能较好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达到以评促行为、以评增信心的评价目的,让学生的德性在学习、实践、评价中焕发出既具有共性又个性的缤纷之美。如何上好一堂品德评价课呢?笔者有如下思考和探索。
一、准确定位,自主选择,实践任务显缤纷
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是为了行,行是落实知,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使德性真正地焕发出缤纷之美。因此,促进由知到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是品德评价课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品德评价课时就需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目标,依据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准确确定适合学生实践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暨行为实践的过程中养成良好德性。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包括了“我是谁”、“我的责任”、“我能做好”三个话题,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明白了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需承担相应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的道理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了“在家庭中为自己找到一个劳动岗位”、“在学校(班级)中为自己找到一个服务岗位”等实践任务,学生则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具体的实践任务。这样的定位既落实了单元目标又让学生的实践任务呈现出自主化的缤纷色彩。
二、明确定标,指明方向,实践过程显缤纷
在为自己确定了具体的实践任务之后,学生将用一个月的时间去完成实践任务。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只告诉他“做什么”是不够的,那很容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流于形式甚至无法坚持完成任务,因此,还需告诉他“怎么做”,即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在“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单元的实践任务中,教师提出了的评价标准是: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这三个指标描述清楚、层层递进,既使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确责任——主动做、履行责任——认真做、坚守责任——坚持做。学生依据标准开展实践,方向性强,既能指导实践又能促进实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了实践任务之后,必须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以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的实践过程呈现出明确化的缤纷色彩。
三、认真钻研,精心设计,课堂评价显缤纷
当学生完成了实践任务之后,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一堂品德评价课来落实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促进学生德性的养成。
品德评价课一般包括开课、评价、总结三个环节。
(一)在开课环节,宜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回顾任务内容和评价标准。
在回顾时,可以用表格、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作快速的回顾,唤起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二)在评价环节,要注意评价方式的激励性、多元性、趣味性。
1、激励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章节中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在品德评价课中,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具有激励性,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环节小结语和过渡语、采访提示语等对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情况给予评价和引领,充分肯定学生的实践成果,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2、多元性。《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因此,在品德评价课中要让学生、家长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自评中引发学生自我反思;在互评中引导学生发现同伴的长处,在相互借鉴中共同进步;在家评中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避免家校两张皮的弊端,实现家校一致;在师评中对学生的行为实践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获得成就感,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3、趣味性。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评价自己的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如果仅仅是用语言来进行,既枯燥又有隔靴搔痒之嫌。因此,惟有采用生动活泼的富有趣味性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实现课标中所提出的评价目的: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在执教“我的角色与责任”品德评价课时,我在“‘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自评互评会”环节,采用了表格式评价方式,让学生依据标准,在自己的践行记录表中用“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并通过采访部分同学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的行为效果和努力方向作出师评;在 “找一找:身边有责任心的同学”环节,我则采用了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既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的标准,找到在自己的岗位上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的好榜样,又让学生在寻找中学会欣赏他人,并从同伴的身上汲取促进自己进步的动力;在“寻找新村美少年”环节,则从“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中汲取了灵感,在投票、集体写颁奖词、获奖感言等三个环节中,既让学生依据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同学,选出本班的“新村美少年”,又巧妙地引导学生看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激发起学生奋起直追的决心,为学生践行后续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引领。
(三)在总结环节,需针对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中获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明确地提出后续努力方向。
总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学习、实践、评价之间的联系,让品德评价课真正成为促使学生知行合一的平台和催化剂,让学生的德性在评价中得到养成,让实践评价过程呈现出激勵性、多元性、趣味性的缤纷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