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强
2016年9月,济南第十四中学初一的308名学生开始手持自己的专属课表走班上课,学校由此进入选课走班时代。作为济南市一所普通的公办中学,她为什么要主动变革进行选课走班?选课走班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目前的育人效果如何呢?
一、选课走班的背景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的基础、需求、潜能都不一样,过于强调统一、强调管理的育人模式,难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实施面向个体的教育,即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寻找新的路径进行系统性变革。这就需要学校转型,而课程是学校转型的切入点。为此,必须要对课程进行结构性变革,即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基于本校的基本条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构建起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课程选择中逐渐成为负责任的主体,帮助学生找到成长的动力和方向。课程改变,学校教育才会改变。当课程选择变得多样,取消行政班、建立教学班,学生一人一张课表的选课走班就成为必然,也是学校转型的关键—步。
二、合伙人制:选课走班的管理机制
学校转型过程中,选课走班是关键一步,而“合伙人制”的学部运行机制又是选课走班的有效管理机制。最好的管理是激发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潜能,给每一位教师安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把学部建设成一辆动车,让每节车厢都自带动力系统。学校转型过程中,我们借助学校的双向聘任制度,在學部构建起“合伙人制”的团队。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合伙人,其中每位成员的信誉就是注资,聘任就是最大的分红。“合伙人制”的初衷就在于激发潜力、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让每—位成员自备动力系统。
“合伙人制”的学部运行机制,核心要素有两个:一是目标,二是标准。
第一要素是“目标一致”。学校转型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改变,个别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挑战更大。迈出学校转型的第一步,需要教师目标一致,服务于学生成长,“聚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件自己感觉挺了不起的事”,这也是“拼一代”教师们的自我激励,即便前路多荆棘,也要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
第二要素是“学生是唯一评判的标准”。选课走班后,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矛盾时,只有将学生作为唯一一把衡量的尺子,很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大概在“选课走班”一个月后,公共学科主任给我发了一段很长的文字,意思是中午上艺术课的学生总是提前到学科教室,影响老师休息,希望学部采取措施。这次我选择了拒绝并给予答复:“学科教室是为学生学习而建,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阻止学生提前到学科教室。老师和学科教室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也只有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当教师将学生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来思考和实施教育行为时,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选课走班后,取消了行政班,没有班主任,学生的管理会不会失控?谁是学生成长的责任主体?
在学部管理上,我校主要采用分布式领导。加拿大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指出,所谓分布式领导就是组织的不同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动态地分享领导角色。目前学部设有教育顾问、咨询师、常规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学院、诊断与评价、小学段主管、教师家长学校七个项目组,分别承担学部七个方面的领导管理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人人都是班主任”。选课走班后,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班级责任人,从教育的后台走向前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要求更高、责任更大。同时,学校还实行导师制,仿照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承担班主任的部分职能,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所有任课教师都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人生引导、心理疏导、学业指导。取消行政班实际上对每一位老师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从机制的设计上确保全员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选课走班的育人效果
选课走班,带来了学校生态系统的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管理者与老师的关系、资源环境与学生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首先,它扩充了学生交往的范围,学生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建立不同的团队,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其次,学部主任与教师形成合伙人制,学部内的教师会因为学科教学、分布式领导等工作形成基于合作和交往的伙伴或者联盟关系;最后,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多样性、便捷性,使得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课程变了,教学组织形式变了,学校内的关系变了,学校的生态也就变了。现在的学校像是伸开的手掌,它好似一个起飞的平台,包容、自由而开放,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
责任编辑|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