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雯,黄春华
摘要:为了做好校园气象科普工作,发挥气象科普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防城港市校园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气象;校园;科普宣传;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6.063
氣象科普是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认知天气、气候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活动。对于气象科普宣传,很多学者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对中小学的气象科普研究则相对较少,而校园气象站则是进行校园气象科普的优秀平台和重要的载体。通过校园气象站这个平台,学生不但能够学到基本的气象知识,了解到天气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观测方法和技能,而且通过气象社团的活动和综合实践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引导他们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的关注,从而培养他们防治自然灾害的科普知识,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校园气象科普宣传进行调研和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防城港市中小学校园气象科普宣传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使更多的学生和社会人群了解气象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获取防灾减灾知识,达到应用气象趋利避害的目的,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
1 校园科普宣传现状
防城港市校园气象科普宣传主要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观测、预报、灾害防御、大自然和天气之间的关系等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热爱气象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气象工作的认识、防灾减灾的意识和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能力。
1.1 开放气象台站,提高科普教育能力
将气象台天气会商系统、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风云四号卫星接收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系统、气象科普展厅等平台在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期向中小学生开放,气象专家向学生们讲解气象知识、介绍业务流程,观测仪器的用途,演示天气预报、模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操作流程,体验气象影视节目主持等。防城港市气象局2014年12月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2015年1月被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综合类)。
1.2 气象科普进校园,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每年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法制宣传日、科普日等重要时期,防城港市气象局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中小学校园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赠送各类气象科普宣传手册及读本,利用气象科普展板,展出气象观测仪器以及台风、暴雨、雷电等防灾避险常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以及气候资源利用等讲座,辅以互动型气象知识有奖问答活动,提升中小学生气象灾害避险自救互救能力、防灾减灾的意识。
1.3 建立校园气象站,提升科学防范素质
按照《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和中国气象局标准化校园气象站建设要求,防城港市气象局于2016年6月在港口区公车镇王府明天小学建成广西首个“标准化校园气象站”。在明天小学校园内安装了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同时安装了具有监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气象设备供学生动手操作进行人工观测。标准化校园气象站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学生的第二实践课堂,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亲自观测、记录,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防城港市气象专家还将定期在校园气象站开设校园气象讲堂,使学生“零距离”感受气象知识的奥妙,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气象知识的兴趣,引导广大师生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防城港青少年的科学防范素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普宣传形式,内容单一
目前市局开展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大多是围绕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宣传周等载体开展活动,形式以发放科普资料、气象台站开放、知识讲座为主,科普宣传的内容缺少多样性和创新性,气象科普宣传作品单一。
2.2 科普宣传工作针对性不强
科普书刊、科普课件、科普展板等,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社区居民、农民等,都使用同样的资料,没有针对性。
2.3 科普宣传保障措施不足
一是人才队伍发展不足。防城港市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主要是由各科室调配人员兼职承担工作,既要保证做好本职工作,在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时,还要完成好宣传任务,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人员配置的紧缺,也使得科普宣传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二是培训交流机会少,几乎没有关于气象科普方面的培训;三是无专项经费,也使得气象科普宣传场馆设施建设和维持维护相对薄弱。
2.4 校园气象科普覆盖面较窄
受限于与教育局对接、学生外出安全等的影响,气象台站开放主要是吸引附近学校的学生参与,虽然市气象局也开展了气象科普进校园等活动,但是这并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气象观测,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将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使得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零距离感受气象。目前,防城港市校园气象站的建设才刚刚启动,校园气象站的覆盖面窄,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建。
3 对策与思考
3.1创新科普宣传作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依托新设备、新手段、新方法,科普宣传形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组织技术人员编写具有防城港特色的、通俗易懂的气象科普读物,分别适用校园科普、社区居民科普、农村科普等,使得气象科普更有针对性,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制作气象科普小画册、挂图、展品、课件、影视作品和DVD宣传光盘,丰富气象科普宣传作品。发挥资源优势,将气象科普与VR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挖掘、创新科普产品,产品以视频的方式呈现,通过VR拍摄防城港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站维修、台风暴雨天气过程等,并可通过讲解人员以参观者的视角来进行现场解说,视频可运用到校园科普宣传中,可让学生们佩戴VR眼镜,能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到录像片里的现实场景,感受气象科普和科技结合的极致魅力,促进防城港市气象科普产品整体水平的提高。创作卡通人物宣讲与科普知识、网络流行用语相结合的科普文章,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发布、宣传,这种形式较容易被学生接纳。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防城港市气象科普场馆已建成投入使用,市、县校园气象站也初步建成,但是科普场馆和校园气象站的完善和维持维护,仍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要探索和建立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机制,拓宽气象科普经费投入渠道,不断加大对气象科普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气象科普项目建设、运行维持等经费列入气象事业经费预算。同时,建议政府将校园科普工作纳入地方的教育发展规划,并加大投入。
3.3 培养壮大科普队伍
加强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培训机制,分期分批组织开展科普创作知识与技巧、气象科普工作基本知识和方法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气象科普队伍的编写科普作品的综合素质。选拔一些学历高、素质好、气象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组建气象科普讲解志愿者。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根据需要聘用符合条件的社会人才,不断壮大气象科普工作队伍。将教师纳入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中,加强对教师群体的气象基础知识、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方法等的培训,建立教师校园气象科普队伍,完善政策措施,适当对校园气象科普先进工作者进行奖励,提高教师群体参与气象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3.4 扩大校园气象站建设覆盖面
扩大“校园气象站”建设规模,在市级、县级建设2个校园气象站,并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加大建设步伐,有步骤地推进气象科普知识教育进课堂活动。加强与市教育局的合作,通过“校园气象站”气象科普效益的宣传,争取更多学校的支持与参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校园气象站的建设。
4 结语
校园气象科普为中小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气象及相关领域科学技术、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获取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之窗。在今后的工作中,气象工作者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气象科普的影响力,争取向更多的学生(包括高中生、大学生)和社会人群了解气象,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桂华.简述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基本方法与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5(17):142-143.
[2]刘芳.气象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分析[J].自然科学,2015(08):175.
作者简介:朱雯雯,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