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摘 要〕《景观社会》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导演、城市批评家、知识分子革命者和情境主义国际代表人物居伊·德波的代表作,出版于1967年。《景观社会》一书控诉了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盛行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被誉为当代的《资本论》。如今,居伊·德波50多年前提出的许多问题,在我国正在发生,而且将持续发生。该论文通过阅读《景观社会》,试图从“景观”的角度解释设计领域被景观控制的事实和现象。
〔关键词〕《景观社会》;产品;建筑;城市
《景观社会》一书被誉为当代的《资本论》,它语言激进,充满了批判性和颠覆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传达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性。
《景观社会》的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就像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阅读《景观社会》,读者可以从经济、政治、哲学、社会学、设计学、艺术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启发,我是从设计学的角度理解德波思想的。坦率地讲,书中一些内容略显晦涩,读起来并不轻松,也有一些内容笔者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即便如此,此书仍带给笔者极大的震撼,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德波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有独到的见解和分析,他50多年前提出的许多问题如今在我国正在发生,而且将持续发生,不得不佩服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书中不仅揭露了现代社会人们被景观控制的事实,而目前设计领域的许多现象均可用“景观”进行解释。
一、景观化的产品
德波在第4条中指出:“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們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当今的资本社会,产品已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拥有了更多附加价值和含义的社会关系,而这些附加内容恰恰是人们选择一个产品的决定性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案在下一条中揭晓:“景观不能被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事实上,它是已经物化了的世界观。”
价值观的物化使“物”成了一个评价标准。一个人的价值由“物”来衡量,选择某“物”选择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圈子”。世界观的物化是现在进行时,也是将来时,只要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世界观的物化就必然存在。因为“景观继承了西方哲学研究的全部缺点,亦即试图依据看的范畴来理解活动。”这就造成了人们往往依据表面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而拒绝思考深层次的原因,把表象当作真理。正如一句著名的广告词——“颜值是第二生产力”,商家把颜值这个肤浅的层面鼓吹成成功的内在推动力,而从结果来看,许多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
“景观是一场永久性的鸦片战争,是一场根据自己的法则不断扩张的、精心设计的、强迫人们把货物等同于商品,把满足等同于生存的鸦片战争。”商家为了利益制定出一套法则,用看似合理的外衣包装它,并通过各种渠道不择手段地宣扬它。被景观控制了的人们轻而易举地便接受了。这就是如今许多荒谬的口号大肆盛行(图1),许多普通的日子变成购物节、送礼节的原因(图2)。
“从汽车到电视,景观系统选中生产的所有商品,作为不断强化制造‘孤独人群的武器,同样也服务于这一景观体系。”如果说在德波生活的时代“孤独人群”只是少数的话,今天的社会已经被他们占领了。智能手机、随身听、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不断升级,以及社交软件和自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同时也产生了“低头族”等社会问题。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中一对小朋友并肩而坐却通过聊天软件交谈的荒谬场景,如今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被景观系统选中的产品,将会使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
二、景观化的建筑
德波在第48节中论述:“从前使用价值被理解为交换价值的一个暗含的方面,然而,在目前被倒转的景观世界里,使用价值必须被明确显示出来,这不仅因为它的真实的现实被过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所侵蚀,而且还因为伪造的生活需要一个虚假的理由。”
前一段时间特别火的一座寺庙——河北易县的后山奶奶庙,就是使用价值被明确显示出来的典范。它不仅赤裸裸地在每座大殿前挂上“正殿”“前殿”“中殿”“后殿”的牌匾,而且本着“缺哪个神仙,随便建一个”的原则创造了许多人们需要的神仙,如手握方向盘保佑驾驶安全的“车神”,保佑当官的“官神”,保佑高考成功的“学神”等(图3)。可以想见,后山奶奶庙以后还会与时俱进地创造出更多人们需要的神像。“景观社会”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一个理应最不功利的地方,表现得淋漓尽致。
“先前全部时代的建筑发明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如今新建筑的设计第一次特意是为穷人的”,“小农阶级的地理上的分散和眼光上的狭隘,现在变成了现代生产者的特征”,因此,福禄寿大楼、五粮液大楼、铜钱大楼、乒乓球大厦等“奇奇怪怪的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争奇斗艳。举世闻名的福禄寿大楼甚至还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全球最大的图画建筑”。这些因“美学上的贫困”而产生的“图画建筑”正是景观社会所带来的文化粗鄙化的充分表现。
三、景观化的城市
“城市爆炸进入乡村,以‘城市残渣的无形大块对乡村不断覆盖”,《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了50%,已进入城市化的关键发展阶段。在政绩、经济的驱使下,许多地方的所谓城市化仅仅是道路的全面硬化,住宅的整齐划一,再摆放一些“时髦”的城市雕塑(图4),把乡村变成一种伪城市、伪乡村,“一种既缺少传统乡村的自然关系,也缺少历史城市的直接(直接竞争的)社会关系的伪乡村”。如此高速度、低质量的城镇化,不是城市与乡村“二者分裂的超越,而是意味着他们的同时瓦解”。
这种“环境规划的居住形式和景观控制创造出一种人工的新农民”,或是“异化”了的农民。它像空间异化、社会异化、生存异化、科技异化一样,是“时间异化”所引发的异化的流行形式之一。人们沉迷于景观中无法自拔,已经忘却了社会的本来面目,所以这些“异化”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已经不是“异化”的了。
结?语
在当今资本控制的社会中,“景观是人们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的主导模式”,小到产品,大到城市,无一不是景观化了的。德波不仅为我们分析了景观的成因、本质和出路,还提出了用艺术手段摆脱景观统治,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活情境的革命策略。也许德波的革命方针是对的,但同时也是理想化的。要想“彻底改造当下的日常生活”,必须改变人们的世界观,这与“变换社会的结构是同一件事情”,可以“通过自我解放”改变权力关系来实现。然而自我解放谈何容易?即便如此,目前已经有许多人开始了对景观社会的讨论和反思。这是否可以被看作是进步或者是革命的萌芽?或者是否可以不通过革命,而是在不断的讨论和一点点的进步中逐渐摧毁景观,回归真实?
我想这些问题也许并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答案,唯有在不断前行中去寻找。不管怎么说《景观社会》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反复研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