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君
〔摘 要〕语言是歌唱的基础,而咬字吐字又是歌唱中准确表达语言不可忽视的一环。“十三辙”是从我国古典诗词中总结出来的合辙押韵规律,利用“十三辙”可以帮助歌唱者准确地掌握歌唱发声技巧。
〔关键词〕十三辙;归韵;咬字;吐字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很多声乐学习者,会出现重声轻字的情况,只注重发出来的声音是否圆润,而忽视了咬字,导致发出来的声音含糊不清,听不出来唱的是什么。所以,正确掌握咬字吐字是歌唱者的重要素养之一。
一、十三辙在声音中的训练
出色的演唱离不开基础的训练,“十三辙”在声音训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找到头腔共鸣,高位置演唱。在学习演唱中,声音的位置跟共鸣是很重要的。借助“十三辙”中的“一七辙”“姑苏辙”和“人辰辙”可以更好地帮助找到头腔共鸣,进行高位置演唱。“一七辙”中的“i”母音是所有母音中发音最明亮,也是最容易找到高位置的一个母音;“姑苏辙”中的“u”母音和“人辰辙”中的前鼻韵母“en”可以帮助快速地找到头腔共鸣。
2.训练中下声区,统一音色。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同样适用于声乐演唱。中低声区是歌唱的基础,打好中低音基础,高音才会上得轻松。“a”母音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开口母音,“十三辙”中的“江阳辙”是以“a”母音为主,用“ng”截气收声。“ang”音发声在胸腔,声音大、宽、明亮。用“江阳辙”可以有效地训练胸腔共鸣和把喉咙打开。
3.帮助稳定喉头,统一声区。“u”元音是歌唱者最常用的一个元音,相对其他四个元音来说,“u”元音是发声喉位最低、声音最通的一个元音。十三辙中的“姑苏辙”以“u”为主要发响韵母,在歌唱练声中,可用声母“m”“n”相拼,统一声区。
二、十三辙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
作曲家(词作家)创作的歌曲,是一度创造,仅仅是跃然于纸面上的乐谱;必须通过演唱者的二度创造,才能把音乐形象、完整、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
1.“怀来辙”与“灰堆辙”。“怀来辙”与“灰堆辙”都是属于窄韵,韵尾收在“i”上呈渐弱的趋势,收尾要轻巧短促,不然声音容易过亮,位置太靠前。《玫瑰三愿》中出现了“灰堆辙”的两个主要韵母“玫(ei)”和“瑰(ui)”,归韵要落在“i”上,短促轻巧,口腔不要开得太大,否则会很容易将“i”音略掉,将“瑰(gui)”发成“古(gu)”,将“黑(hei)”发成“和(he)”。相比“怀来辙”,“灰堆辙”类的“i”音所占时值长一些,在归韵时字音部位要保持,避免落入喉头音偏低;归韵时是气息不能往回收,要轻巧短促,念完不能有余音。
2.“遥条辙”与“由求辙”。“遥条辙”类汉字属宽韵,主要发响“a”,嘴型微微收拢由“a→o”渐弱归韵,能听到“o”音即为收声,要有活泼俏皮的感觉。如果尾音“o”发得太重的话,就会使“o”变成单独的一个音节。“由求辙”类汉字属窄韻,主要发响“o”,归韵时双唇稍用力拢成圆形发出“u”音,是收音辙口中收音最为柔和的一个。声母与“iou”相拼时汉语拼音省略为“iu”,但还是以“i”为介母,“o”为主要发响韵母,“u”为韵尾。《江河万古流》中的“流(liu)”就是“iou”的省略版,要注意以“o”为主要发响韵母,口型不要张太大,避免音偏低或是不归韵。
3.“言前辙”与“人辰辙”。“言前辙”与“人辰辙”都是属于“抵腭”鼻韵母的一种,“言前辙”收字归韵在“an”,“人辰辙”收字归韵在“en”。要注意的是这两个辙类均属于半开口音,如果口型过大,下巴用力,那声音就会发炸;反之,口型过小,会导致声音含糊,表达不清。在演唱时一定要掌握好度,嘴巴半开即可。如内蒙古民歌《鸿雁》中的“雁(yan)”“天(tian)”“年(nian)”都是属于“言前辙”,以“n”音收尾。
4.“江阳辙”和“中东辙”。“江阳辙”和“中东辙”都是属于“穿鼻”韵母的一种,收字归韵是后鼻音。“江阳辙”归韵在“昂”上,“中东辙”归韵在“翁”上,出明显的“ng”音,后口仍呈张开状,靠截气收声。“江阳辙”的三个韵母“ang”“uang”“iang”中,“i”和“u”属于介母,出声后发响的是“a”,然后加进“ng”归韵。《天边》这首歌曲中“星(xing)”和“睛(jing)”是以“i”母音为发响韵母,属“中东辙”。在演唱时我们经常会用抬笑肌的方式来演唱这类母音,但往往会出现嘴型发横或是牙齿间咬得太紧,导致声音发紧卡嗓子。所以在演唱此辙类歌曲时,我们需要打开喉咙,预留出充足的胸腹空间,往内吸着唱。
5.“发花辙”。这一辙要明确字头出声的部位,出声后都落在主要发响韵母“a”上,无字尾,在句尾靠截气收声。与带有“i”“u”作为介母与声母相拼时,要适度夸张,如“假(jia)”可适度夸张“ji”,用“i”去带“a”,但不能唱成“机(ji)”和“阿(a)”两个音节;“花(hua)”字也是一样,注意要准确咬字,且避免声音散不集中,或是将“花(hua)”唱成“火(huo)”。
6.“梭波辙”。梭波类汉字含两个主要韵母,一个是包含韵母为“o”的“波”类,可与介母“i”和“u”相拼;还有一个是包含韵母“e”的“歌”类,不和介母相拼。在演唱时含有韵母“uo”“o”和“e”字时,应迅速落在主要发响韵母“o”或“e”上,不收音,口型不能收回,外口型作撮状,口腔内要打开,保持放松,如“国(guo)”字,是“g→uo”,在演唱时,字头、字腹要一气呵成,要保持口腔打开放松,声音要集中,不然就唱成“gua”。
7.“也斜辙”。本辙类汉字主要发响韵母都是“ê”,以“i”或“ü”为介母。要注意“üe”与声母“j”“q”“x”相拼时,“ü”省略为“u”。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第37小节出现的“越(yue)”字处在小字组“e”的位置,为四拍的长音,在演唱时要注意保持高位置演唱,“e”母音要张开唱,不要往里收,声音不要过分靠前,不能停留在牙床。37小节的“越(yue)”和40小节的“血(xie)”字都处在一个四拍的长音上,初学者可以用介母“ü”和“i”拉紧声带带出“e”。
8.“姑苏辙”。此辙是以“u”为主要发响韵母,无介母。发声时与其他归韵不收尾辙类一样,要保持高位置演唱,演唱时要将口撮起,咽部张开,软腭抬高,喉位放低,防止声音落入鼻腔唱成“中东辙”类音。《卖布谣》是以“姑苏辙”类为主的一首典型歌曲,在中音区和高音区都有涉及,在演唱时要保证鼻腔通畅和胸腔共鸣。
9.“一七辙”。“一七辙”类是以“i”为主要发响韵母,发生位置靠前,是一个窄母音,舌位较高,音色明亮。以《老师,我总是想起你》为例,曲中出现的“的(di)”“师(shi)”“你(ni)”“记(ji)”均归韵到“(依)i”上,依靠鼻腔把声音往头腔上送。但是声音不能过分靠前,不要出现尖音。在归韵不收音这一章中,五个辙类发出的声音都需要保持高位置,但不能太过靠前导致咧咀或唇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构造也是独具特色。中国的汉字一般由一到三个元音组成,而西方只有一个元音组成,这要求我们在演唱时要将中国语言跟西方语言区分开来。利用“十三辙”的语言发声规律进行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训练声音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歌词的押韵规律和表达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