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醉
从2017年初开始,我国化纤原材料市场在精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MEG)以及涤纶丝、锦纶丝为首的主要纺织原材料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上涨。尤其是到了2018年下半年,受到国内大宗商品行情大幅震荡、国外贸易情况不甚明朗、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上游化纤原材料又开始了幅度更大、间隔时间更短的价格上涨。同时,在环保限产、国际油价上涨和供需矛盾等的多重作用下,下游印染企业也纷纷提高了印染的价格。那么,处于产业链中间几乎没有话语权和议价能力的纺织企业,在自身也面临环保问题以及其他生产成本上涨问题的同时,又应该如何来应对这来势汹汹的“涨价潮”呢?
8月4日,浙江省桐乡市经编商会发出的一份“停产倡议书”,立即在纺织行业中激起了“千层浪”。他们在倡议书中说目前“化纤原料丝大幅不合理涨价”是“上游化纤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下游经编企业死活,打乱了整个化纤原料丝和经编市场秩序”,因此,该商会倡议“即日起,清完库存的原料丝以后,我市经编企业停产放假,以共同抵制化纤原料丝的大幅不合理涨价,倒逼化纤企业合理整顿原料价格,还经编市场长期有序健康的经营秩序”。
“经编”这个名字来自机织,是指针织中利用经纱纵行结圈连成织物的方法。经编商会则是由从事经编纺织行业的相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组成的行业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据了解,桐乡经编商会共有成员企业39家,化纤占据了他们的主要原料成本。
“停产倡议书”发布之后,引起的连锁反应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发布者本身的预期。首先,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8月6日(发布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便组织商会代表开会,以便了解、掌握情况并协商解决。同日,体量更大拥有500多家会员企业的浙江海宁经编商会也发布了内容大同小异的“停产倡议书”。随后,更有武进、常熟等地的经编行业商会火速跟进,纷纷表示响应集体停产倡议。至此,由于化纤原材料涨价引发的,积怨已久的纺织上下游矛盾终于彻底爆发。
那么,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化纤厂为什么要频繁且大幅度涨价呢?他们是否真如下游纺织经编行业商会批判的那样“鼠目寸光”,完全不懂涨价导致的“唇亡齿寒,最终波及化纤原料企业自身的效益和长远发展”呢?
首先,据了解,精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MEG)涨价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让下游企业“心服口服”的理由。其次,就是诸如人民币汇率变化、环保去产能整治等客观原因。另外,还有水、电费用上涨,排污费上涨等生产成本上涨的原因,甚至于某企业还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由而提价。据纺织企业反映,凡是各种能用的涨价理由都已经被化纤原料企业“无所不用其极”了,甚至于让下游纺织企业都找不出任何化纤原材料可以不涨价的理由。
长久以来,我国在国际石油产品价格上缺少话语权是不争的事实,部分中东地区国家说涨价就涨价的情况是屡见不鲜。以沙特为例来看,我国每年进口原油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其中约有25%来自沙特。不可否认,我国对于沙特超轻质原油的依赖程度相对比较高。但是在2018年4月和5月,沙特先后宣布将上调对亚洲客户出售的轻质原油价格。这是沙特继2017年底涨价之后的又一次较大幅度涨价。据估算,因为沙特的涨价我国每年进口原油要多付超过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亿元。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使用的大部分化工原材料都从原油当中提炼而来。因此,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必然将会引起很多化工原材料价格的“应声而涨”。
我们以涤纶长丝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生产涤纶长丝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MEG),这两种原材料的成本合计约占涤纶长丝成本85%左右。据了解,每生产一吨涤纶长丝约需0.85吨的精对苯二甲酸(PTA)以及0.33吨的乙二醇(MEG)。而目前精对苯二甲酸(PTA)的市场价格在2018年8月初已经上涨到超过7000元一吨。乙二醇(MEG)的价格更是涨到了将近8000元一吨。从涤纶长丝生产企业反馈的情况是,他们生产一吨涤纶长丝,熔体就要将近90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的诸如水电、劳动力等费用,一吨涤纶长丝的生产成本已经超过了万元。
因此,提及下游纺织经编企业对于化纤原材料涨价的种种不满,上游化纤原料企业也是一肚子苦水。
从大部分化纤原材料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熔体成本较之2018年6月份每吨上涨约1500元,涨幅达20%。而其产品以涤纶长丝为例,每吨上涨约600元,涨幅仅5%左右。
作为产业链的上下游,纺织经编企业与化纤原材料企业“本是同根生”。用民间的俗话说就是“一根绳子上拴着的两个蚂蚱”,是确确实实的命运共同体。他们之间突如其来的这一场“掐架”,带给社会大众的更多是意外、吃惊和匪夷所思。
然而,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里发生的很多事情也未必就是“当局者迷”,同时也亦非绝对的“旁观者清”。
资本市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对于市场极为微小的变化也会闻风而动。各地纺织经编企业“同仇敌忾”地对上游化纤原料企业的抵制,立即在股票市场产生了反应。2018年8月初,我国A股的化纤上市公司股价集体下跌,其中仅8月8日一天,南京化纤的股价便大跌5.57%。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化纤原材料企业并没有在产品价格上做出任何下调的让步,反而呈现出进一步上涨的趋势。不得不承认,纺织经编企业商会的停产、停机倡议仍然无法有效抵御化纤原材料涨价的大潮。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赤裸裸地给大家演绎了一遍“丛林法则”。就好比迁徙途中,打算过河的非洲角马苦口婆心地告诉河里的鳄鱼说:“不要吃我,我的角很硬,小心被卡着喉咙。”而鳄鱼则漫不经心地告诉角马说:“没关系,我的牙口、胃口、消化系统都还不错……”
首先,诸如精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MEG)以及化纤长丝等主要化纤原材料的产业链下游并非只有纺织经编行业一家。它们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占总量的九成以上主要使用在织布、针织、毛纺以及工业用丝等行业。纺织经编行业所使用的化纤长丝仅占总产量的一成左右,即便是其全部停产、停机进行抵制,对化纤原材料产品销售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其次,纺织经编行业中真正停产、停机的企业很少。据了解,所谓的停产、停机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众所周知,纺织企业几乎都背负着大量的银行贷款或其他民间借款。据说,经编商会的停产倡议书一出,便有各大小银行向企业询问实际情况。毋庸置疑,一旦纺织经编企业停产、停机,银行势必很快就会停贷、断贷、抽贷。同时,员工安置、缴纳税款、贷款利息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因此,纺织经编企业继续生产无非就是盈亏的“疥癣之疾”,而一旦停产、停机则就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破产等“心腹之患”了。
再者,纺织经编商会的停产倡议对于倒逼上游化纤原材料企业降价的目标并不明确,信心也不坚定。我们从其停产倡议书中“恶劣的内外贸易环境影响下,经编成品或是坯布的价格都只能滞留原地”以及“清完库存的原料丝以后”等表述便可一见端倪。
简单地说,因为纺织经编行业的下游销售不景气,供大于求而导致上游涨价不能有效地传递到产业链的下游。所以才使得他们“利润急剧缩水,甚至亏损连连”,从而导致部分纺织经编企业“有单不敢接”。
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不利的局面呢?纺织经编商会其实已经在倡议书中说得很清楚了。一方面是希望经编企业能够尽量去库存,进行内部产能调整。另外一方面,才是呼吁上游化纤原材料企业能够在价格上有所下调。
近年来以经编产业为代表的我国纺织行业中,引进的设备过多,产能扩张较快,同质化竞争严重以及原材料库存、产品库存积压、应收欠款增多等等都是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纺织经编行业自身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我们以浙江省海宁为例来具体分析。
浙江省海宁市是我国纺织经编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2018年上半年,海宁市经编行业实现总产值132亿元,利润总额为5.95亿元,总体来看行业运行还算比较平稳。但其低档经编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已经出现了明显过剩,而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显然缺乏创新意识和资金投入。经编企业为了获得有限的市场份额,对于许多常规产品是竞相杀价,从而导致了利润的大幅度下滑。
另外,海宁市在经编产业结构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众所周知,经编产品无非是服装用、装饰用和产业用这三大用途。海宁市的经编产业布局中,八成左右的产品都是奔着服装用而去的。再加之其经编产品中低中端大路货所占比例又较大,且品种相对单调,因此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高。同质化加剧了经编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直接导致了企业利润的减少。
因此,导致经编企业竞争力和利润双双下降的板子,也不能完全打在化纤原材料涨价的原因上。
以经编行业为代表,处于产业链中间的织造企业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地步。曾经望眼欲穿的订单,似乎也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好不容易熬过了淡季,却眼看要死在旺季”实际上说出的是织造企业的心声。
此次由化纤原材料涨价引发的“蝴蝶效应”,具体后果尚未完全显现。但是,织造行业“重新洗牌”的趋势似乎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江浙等省区,曾经一度遍地开花的那些规模小、质量差、观念相对落后的织造企业很可能“难逃一劫”。
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精对苯二甲酸(PTA)行业中,排名前五位的企业其有效产能占比达到了68%。在涤纶长丝市场上,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合计市场占有率达27.76%。无疑,纵观我国化纤原材料行业的现状,不难发现产业链寡头态势已经凸显。
寡头市场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但经济学家大致认为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行业中几家企业对生产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源供给的控制;政府的扶植和支持等等是主要原因。我国几家大型化纤原材料企业,可能从数年前便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布局。大型化纤企业对化纤原材料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因此在竞争中的优势更加明显。
还有令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化纤原材料企业甚至已经在制造设备上形成了垄断趋势。卷绕头是化纤纺织机械中的核心部件,主要用来生产涤纶长丝。而德国巴马格和日本TMT这两家企业又是全世界生产高质量卷绕头的主要厂家。据了解,在未来两三年内这两家外国企业所生产的卷绕头,几乎已经被国内几家大型化纤企业全部预订。其年产规模在每年二三百万吨左右。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国内涤纶长丝大规模的产能提升几乎已经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小化纤企业基本上已经整合完毕。那些建成时间较早、规模较小、技术工艺相对落后、能耗水平高的化纤企业要么处于长期停车状态,要么就已经破产倒闭了。
那么,寡头市场的形成带给化纤原材料市场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不言而喻,首先便是下游纺织企业失去了话语权、议价权。据了解,部分化纤原材料企业已经将以往的现货销售、采购模式调整为年约模式。同时,产品的结算价由成本加成和现货市场价格按一定比例确定,并据提货量多少给予不同程度折扣,并且,产品的转运费用也要求下游纺织企业来承担。
就在纺织企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吐槽声中,2018年8月初来自下游印染行业的关于分散染料常规系列每吨上调2000~5000元的消息,更如同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实际上,随着近几年包括原材料、运输、能源和监管成本在内的成本不断上涨,以及各地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继续增加、环保税的开征等等原因,我国印染厂染费提升早已经成为常态,所谓的“四连涨”“五连涨”甚至一月之类“三连涨”等情况更是层出不穷。
毋庸置疑,染费同样是上游织造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在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印染费用上涨的双重压力下,织造企业无疑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本行情看好,上半年订单满满的布老板们,面对已经来临的旺季除了一声叹息,恐怕也只能是且行且珍惜了。
那么处于产业链中间,已经被上下游的涨价潮“折腾”成“夹心饼干”的织造企业又该如何来应对这种不利的局面呢?
能不能让我国消费者为织造企业的涨价来买单,才是决定织造行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原因。如何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来买单呢?无疑,就需要织造企业从产品的创新和高品质两方面来着手。
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我国纺织织造企业对于引进先进的设备确实不惜花重金、下血本。但是,在对于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却是长期忽视或不够重视。“买一流设备,用二流技术,做三流产品”是大部分企业的真实写照。
而纺织面料的质量一般都与原材料以及后期染整环节息息相关。提升纺织面料品质,如果仅仅只靠织造这一个环节,显然难度较大。因此,对于化纤产品全产业链的品质提升才是掌控质量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目前,我国化纤原材料产品中除了涤纶长丝之外,使用量较大的锦纶长丝等产品的涨价幅度也比较大,广大织造企业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织造企业抱团以停产、停机的方式抵制化纤原材料涨价潮的方式,或许仅仅只是一时意气的爆发。因为在缺少话语权的前提下,我们根本无法抵挡中东石油涨价。
没有垮掉的行业,只有垮掉的企业。大浪淘沙始见金,我国织造企业在不利的形势下,唯有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才能经受住考验,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