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滔
摘要: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集合类的题目是许多同学学习的盲点,并不是因为知识点难以理解,而是因为集合类题目的涉及范围比较广,相应的知识较多,若是不能掌握良好的分析机制,就会出现知识的“丢失”。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数学集合的相关特性,并对具体类型和运算要点进行了阐释,供同学们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集合;类型;基本运算
高中数学中集合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不仅仅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频率也较高,因此,在高考中往往会以一些较为灵活的题目类型出现,成为了很多同学丢分的项目。本文对高中数学集合的类型及基本运算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帮助高中生深化对数学集合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一、集合元素的性质
在对高中集合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集中判定集合的相应性质。
第一,集合中的元素本身具有确定性,在构成一个集合后,元素基本就是确定的参数了,只需要对元素对象的归属性进行判定,就能得出相应的关系。例如,若是判定所有无理数为一个集合,则任何一个数字或者属于无理数集合或许不属于,集合中的元素已经非常明确并且清晰。这就使得一些元素不具备确定性的归属并不能构成一个集合。目前,多数计算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大写英文字母代表不同的集合,利用小写英文字母代表集合中的相应元素,并且利用 表示属于,而 表示不属于。
第二,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互异性。在对集合中相关数据进行判定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就存在互异性,集合中并不会出现重复的元素。例如,在表示集合時,只能书写为“1,2,3...”而不能书写为“1,2,2,3...”,能直观判定集合的正确书写规则[1]。
第三,集合中相关元素存在无序性,对于一个集合元素而言,并不会对基本顺序进行具体要求,需要关注的是集合中都有哪些元素,并且完善排序处理效果。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存在无序特征。例如,集合“1,2,3”和集合“3,2,1”是同一个集合。
二、集合的类型
在对集合基本组成元素表示方式进行分析后,就要对集合的基本类型予以判定,对不同类型的集合予以针对性学习,我们才能提高对集合知识的内化能力,有效应对高考中相关题目。
第一,并集。主要是指在一个集合中的所有因素,任何一个独立的元素属于集合A或者是属于集合B,那么就称这个集合是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全集U中,集合A和集合B都是集合U的子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在集合U中的元素在集合A或者是集合B中出现的次数为多少,只要保证元素出现在两个集合内即可。在我们实际做题的过程中,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效判定并集的关系,确保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子集。
第二,交集。主要是指元素属于集合A,与此同时还属于集合B,这些因素进行汇总就会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仅会在集合A中出现,也会在集合B中出现,同时属于集合A和集合B,形成的就是交集。最关键的是,交集中的元素必须要保证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出现。
第三,补集。主要是指集合中所有元素属于并集U但是并不属于集合A,此时称其为集合A的补集,也就是对集合A的一种补充。相对应的,集合中所有元素属于并集U但是并不属于集合B,此时称其为集合B的补集。集合A的补集和集合A都是并集U的子集,且两者的组成因素没有一点交叉,是完全没有重复的数据[2]。
第四,空集。主要是指没有任何因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高中数学集合判断题目中较为常见的知识点,判定空集的实际价值,我们要对知识点有明确认知,从根本上提高对集合的认知水平。
通过以上的总结不难发现,在不同集合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我们要想提高对集合知识的内化能力,就要建立完整的区分处理机制,科学化完善知识结构和网络体系的管控,确保知识结构更加健全和完整,优化认知水平,对每一个知识点予以关注,保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也能提高解题效率和运算准确性。
三、集合的基本运算
在实际运算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运算的基本水平,就要在了解相关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完善运算过程,保证计算的管控效果。我们要确定相应数据之间的关系,保证能有效整合集合中的基本数据,完善基本运算的处理效果[3]。针对集合中元素较多的情况,因为不能够一一列举,就要利用描述法进行合理性判定和分析,借助共同性质完善数据描述的关系,保证分析效果和数据处理水平都能满足实际要求。
第一,在集合运算过程中,要对知识点进行统筹处理,尤其是求解不等式时,要保证集合和不等式关系的完整性认知。并且,多数时候要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解题,确保解答效果和答案的准确性。尤其是在求解函数的过程中,要对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进行区别对待,两者本身就属于集合的形式,且集合之间对应关系能借助解析式进行判定和处理分析。其中,能借助定义域求解值域,将其作为解答函数关系的基本载体和运算关键,明确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为后续提高解题效率和解题准确性奠定基础。
第二,高考数学中还会将集合知识和排列组合、圆锥曲线以及三角函数等题目进行融合,需要我们进行题目的梳理,将相应知识点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合理性的分类处理工作,将相关内容的关系作为解题关键,提高集合的应用和分析效率,并且保证集合知识应用和分析效果的最优化[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知识尽管难度并不高,但是因为知识点较为零散往往会成为我们丢分的题目,我们要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有效提高解题效率和分析水平,并且充分重视集合内容的学习和应用方式,利用集合知识完善概念学习效果,保证后续学习更加完整,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陈俊昊.论述高中数学中集合的类型及基本运算[J].青年时代,2016(22):221.
[2]胡方伟.浅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5):72-72.
[3]马莉.上海高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及其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郝胜.高中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以《集合的基本运算》为例[J].好家长,20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