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明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深入,对我国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整体礼仪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培养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加强高校医学专业礼仪教育教学志在必行,本文主要就高校医学教学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医学生礼仪教育体制构建的有效策略,望对未来高校医学生礼仪教育教学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高校医学生;礼仪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高校医学教学的主要特征
医学职业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因此,作为医生就要具备崇尚医德、一视同仁、平等待患、治病救人、具有高度的爱心与同情心的特征。医学生的教育既要教会他们治病的医术,又要教会他们具有良好的医德。而良好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从日常点滴做起,这就对医学生礼仪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现在高校医学教学的主要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医学生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存在价值观、道德观不成熟的特性,经常出现有失礼仪教养的行为,这对将来形成良好的医德是不利的;第二,医学生在家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为强烈,不善于协调与他人的关系,排他意识强,与医生需要良好团队协作精神的品质是不相称的;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有所改变,对于如何治病的专业素养极为重视,而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建设,他们普遍认为医生只要专业技术过硬,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这种意识与医学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也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侧面根源。
二、高校医学生礼仪教育体制构建的有效策略
(一)医学生管理模式应围绕学生成才设计,突出医学生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医学生教育过程中,应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制定教育方案,改革传统手段和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各项常规专题教育和管理中,突出重点和特色,打造和构建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医学生专业和年级特点,分层次开展医学生道德思想教育。要紧紧围绕医学教育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强的特点,利用节假日开展经常性的社区共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务献血和医疗救护等活动大力开展医学生道德思想教育。通过经常性的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思想境界,让医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医学生立志成才的动力。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置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为适应时代与医学学科的发展,高校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置医学教育课程,拓展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文教育的比重,构建多层次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侧重抓好“两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是落实医学高校人文教育目标的主场所,为人文教育的落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应科学制定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使课程最大限度覆盖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调整补充如“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相关课程。第二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计划外,由学校相关人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文化功能,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实际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的硬环境,如在校园内建立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史上的名医名师雕塑、在图书馆、教室、壁报栏、宣传板等装饰张贴具有人文情怀的宣传资料等,也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如邀请医学相关专家,特别是心理学、伦理学和法学专家,或者思想政治学专家到校做学术讲座,传授行医心得,与学生交流医德等,使医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能在校园生活中受到人文知识的启迪和熏陶。
(四)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医学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人文资源,与本地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等建立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医學生义务献血,深入社区、单位、乡村,利用自己的专长进行医疗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医疗实践,为医学生创造爱心和职业道德的平台,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医学生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保护神。
综上所述,要想确保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性,实际教学过程中,现代高校医学生管理模式应围绕学生成才设计,突出医学生道德教育,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置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医学生礼仪教育的整体质量,从而进一步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琼.礼仪课程在医专类院校中的教学现状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
[2]韩立路.医学类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教育的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