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视角下的职业兴趣形成机制及培养策略

2018-09-23 09:23梁惠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

梁惠燕

摘要:职业兴趣一直被视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CCT)对职业兴趣的形成过程机制做出了精准解释。在SCCT兴趣模型中,个体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是影响兴趣形成的两个直接因素;同时,个体的学习经验等因素也对兴趣形成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及早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通过发展学生的多种学习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待,尤其要为家庭支持匮乏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涯发展资源,建立大数据支持的学涯发展指导机制。

关键词: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职业兴趣;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学习经验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6A-0036-04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近年来,要求学校开展生涯指导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地区和学校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指导中小学生的生涯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新课题。

一、培养职业兴趣是中小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重要任务

(一)职业兴趣是生涯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

关于职业兴趣的研究是生涯发展研究最多的主题之一。斯特朗(Strong,1960)把兴趣理解为“向性”(tropisms)[1],并于1927年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这是首个有关职业兴趣的量表。1934年,库德编制了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他把职业分成10个兴趣领域,并通过得分高低来判断个体的主要兴趣领域。20世纪50年代,霍兰德(Holland)提出人格类型理论,从根本上假定兴趣就是人格。他认为,在理想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与兴趣一致的职业,他的分类系统几乎主导着当今的职业兴趣理论和测量领域。汉森(Hansen,1984)将职业兴趣定义为人们对某种职业和从事该职业的各项活动所表现出的喜欢、不喜欢或无所谓的态度[2],并认为这是个人选择职业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中小学阶段是职业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霍兰德(Holland,1997)认为,个体的职业兴趣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初期就已逐渐确定下来,所以青少年阶段是兴趣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3]。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指出,人的生涯发展包括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等阶段。其中,0~14岁是生涯发展的成长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从游戏开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中,在父母、教师的认同中,丰富对自我的认识;15~24岁是生涯发展的探索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接触一些喜欢的工作,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由此可见,中小学正是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青少年职业兴趣从形成、发展到稳定下来的关键阶段。因此,从中小学早期开始,从培养基本兴趣着手,逐步培养个人的职业兴趣并促进其充分发展,是中小学阶段生涯发展指导的重要任务。

二、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中的职业兴趣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关于职业兴趣的研究,多数研究者把焦点放在如何发现和辨别个体的职业兴趣上,这是做出职业选择的重要基础,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但这些理论都没有对兴趣形成过程机制做出精确的解释,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伦特(Lent)、布朗(Brown)和哈克特(Hackett)基于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CCT)。该理论“主要围绕核心认知变量、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来分析个体生涯发展进程”[4],“力图解释兴趣的形成、职业选择活动及表现的全过程”[5]。

(一)职业兴趣形成机制

职业兴趣模型、职业选择模型、工作绩效模型是SCCT中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子模型(见图1)。在职业兴趣模型中,对特定职业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共同决定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形成后,促使個体形成一定的目标,特定目标推动相应行动的发生,行动导致一定绩效成就的产生,所产生的绩效成就又通过影响学习经验把影响传递给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常常与职业兴趣有关,这个模型较好地回答了个体职业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SCCT职业兴趣模型将个体职业兴趣的形成机制解释为(Lent, 2013;Lent & Brown, 1996):家庭、教育和社区环境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都与职业生涯有潜在的关联,为孩子们未来的生涯和娱乐选择奠定了基础。但年轻人并不是参与了所有类型的活动,而是在家长、教师、同伴及其他重要他人的鼓励与影响下,有选择地参与一些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成就表现。正是在持续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不断获得关于自己完成活动的质量的各种反馈、改善活动所需的技能并发展出自身行为的表现标准。年轻人由此形成了对特定任务的效能信念,获得了对行为结果的明确期望,与该类型活动相关的职业兴趣就逐渐发展出来并更可能持续下去。[6]

(二)职业兴趣形成中的相关影响因素

1.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直接影响职业兴趣的形成

自我效能指的是人们对组织和实施所要得到的行为结果的能力的信念[7],比如“我能把它做好吗”。当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好某一任务时,他更愿意去参与并完成这个任务。Lent等(1989)认为,与活动相关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会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8]。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之间总体上存在较强的关系,体现在:自我效能一方面直接影响职业兴趣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结果期待的影响将作用间接传递至职业兴趣形成的过程。

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人对某一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所持有的各种信念[9],比如“如果做这件事,我会有满意的结果吗”。当个体认为某一行动能带来积极的后果时,他更愿意采取这种行动。Lent指出,结果预期包含了与生涯有关的价值观,也就是说,结果期待不仅包含预计参与某活动会导致的结果,还包含了关于这些结果对个人的价值或重要性的认识。结果期待一方面直接影响职业兴趣,另一方面又受到自我效能的直接影响。自我效能能较好地预测结果期待,当个体认为自己具备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时,他对活动结果就有积极的期待,从而使他对某项活动产生兴趣。也就是说,结果期待在影响职业兴趣形成的过程中,是承载着个体自我效能信息的。Lent(2013)进一步指出,相比于自我效能与结果期待对职业兴趣的单独影响,二者的共同影响力更大[10]。

2.学习经验等因素对职业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在SCCT中,学习经验不直接影响职业兴趣,但它是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的主要信息来源,通过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对职业兴趣形成间接影响,同时它也是个人-环境因素促进职业兴趣形成的重要媒介。这些学习经验包括成就表现(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口头劝服(verbal persuasion)和情绪唤起(emotional arousal),其中成就表现是最重要的信息源。

同时,学习经验的形成过程同时受到个人特质与成长背景两个方面的影响。个人特质包括个体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别、民族等特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构成了青少年重要的成长背景。对于那些家庭环境中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的青少年而言,学校环境是他们获得更多教育与学习机会的重要资源[11]。

二、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生职业兴趣培养策略

(一)树立发展性的生涯指导思想,及早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兴趣被视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众多理论都集中关注职业兴趣的辨别与测量。受这些理论的影响,我国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实践也是以职业兴趣的测量与辨别居多。有些学生表示,在接受第一次职业兴趣测量的时候还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但做了几次测量之后,面对不同的结果,反而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么了。SCCT关于职业兴趣形成过程的解释对我国目前方兴未艾的生涯发展指导工作很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深入认识职业兴趣形成的内部机制,树立发展性的生涯指导思想,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及早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抱负和理想。

佛山市南海石门实验小学实施的“周末长作业”,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一项举措。这类“长作业”以“兴趣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为主,学期初由学生自主申报,同时引入“作业导师”对长作业进行指导。导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定期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指导,每学期有阶段汇报和成果展示。比如,有的孩子选择烹饪这个作业项目,从买菜、配料、做菜,到走访厨艺高手、酒店名厨,再到探寻大江南北的地方菜系和饮食文化,有些孩子会体验到烹饪的乐趣,有些孩子会表现出采购管账的能力,有些孩子会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作业导师”和家长共同引导孩子根据本学期的收获和自己的能力去决定选择下学期的长作业,为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脚手架。

(二)发展多种学习经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待

SCCT认为,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直接影响职业兴趣的形成,而个体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又是受其学习经验直接影响的。在一定的支持环境和情绪状态下,孩子通过亲自参加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看他人参与活动的情况,以及接受重要人物的口头劝勉,形成对各种任务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从事这些活动的结果期待。在众多学习经验中,“成就表现是最重要的效能来源”已经得到了大多数研究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学科拓展活动和社团活动,让每个孩子从小都有体验成功的实践机会,为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提供支撑。如上述案例中,通过长作业任务丰富孩子的成功体验,对于孩子发展基本兴趣直至形成稳定的职业兴趣,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选择,组织企业参访活动、开展生涯教育实践基地体验活动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国内一项关于高中生生涯学习经验的研究指出,并没有发现替代学习对职业兴趣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更应促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去反思“当前替代学习相关的生涯教育工作在促进学生职业兴趣形成与发展上的有效性”[12]问题。很多学校都会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但是所提供的榜样往往离学生太远。例如,很多学校会邀请一些院士或者一些有卓越贡献的人士给学生做讲座,但是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更倾向于接受一些身边的典型个案。因此,本土人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更加重要。譬如,佛山市南海区利用本土高端人才资源组建了“南海筑梦导师团”,开展“高才”进校园、进社团、进班级系列项目和活动,让榜样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持续的影响。

(三)为家庭支持匮乏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涯发展资源,打造区域性的生涯指导格局

在SCCT中,个体的成长背景通过影响个体的学习经验而对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产生间接影响。对于部分家庭支持匮乏的学生来说,其生涯学习经验的来源有限,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生涯发展。因此,一方面学校应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为全体学生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区域资源统整的高度来规划区域生涯指导的格局。比如,佛山市南海区通过统整并发挥区域的高端人才资源,组织“高才开讲”和“企业巡展”等系列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孩子生涯发展的区域生态环境。

(四)建立大数据支撑的学涯发展指导机制,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更稳定的职业兴趣

SCCT认为,生涯选择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认知,还涉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生涯选择和发展在中小学阶段就是学业生涯的选择和发展,比如,每一次升学志愿填报都是一次学涯决策,兴趣对学生学涯选择和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业成绩和社会经验发展的大背景都是影响生涯决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目前,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大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多地是从学业成绩出发的。尤其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高考分数常常成为考虑填报专业的首要因素,很少有学生会考虑到未来的生涯发展问题。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基于学业成绩、职业兴趣和理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学涯发展指导机制,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学涯决策,对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更稳定的职业兴趣和更坚定的职业理想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參考文献:

[1]赛缪尔·H.奥西普,路易斯·F.菲茨杰拉德.生涯发展理论[M].顾雪英,姜飞月,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1.

[2]宋子斌,陈朝阳.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视角探讨职业结果预期对职业兴趣的影响[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6):708.

[3][6][9][10][11][12]刘立立.以生涯学习经验为核心的高中生职业兴趣模型的建构——基于社会认知生涯理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4):4.5.8.5.18.160.

[4]缴润凯,刘立立,孙蕾.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中的学习经验及其影响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245.

[5][8]龙立荣,方俐洛,李晔.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2(2):226.228

[7]龙立荣,李晔.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93.

责任编辑:杨孝如

Vocational Interest 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Liang Huiyan

(Nanhai 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shan 528200, China)

Abstract: China makes it clear to cultivate students vocational competence and vocational interest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vocational choice. In the interest model of SCCT, individual performance and outcome expectation are two direct factors for interest formation. Meanwhile, individual learning experience also has a direct effect on interest form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cultivate their vocational interest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hrough developing their different learning experience we try to promote their self-efficien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 In particular, we should provide those with deficient family support with necessary career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construct the guiding mechanism supported by big data.

Key words: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vocational interest; self-efficiency; outcome expectation; learning experience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
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对高职英语学习提高的策略性分析
动机模式在《初级日语阅读》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延续护理干预对出院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心理之自我效能
大学生网络学习拖延与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卧床患者照顾者预防压疮自我效能和认知水平的影响
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大学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