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问题、诉求与策略研究

2018-09-23 16:28钱娴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体系院校职业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是课程的衔接。在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实践中,课程衔接问题已然成为中高职衔接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涉及政府、企业和学校。本文从多元主体视角审视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并探讨各主体的价值诉求以及基于各主体的需求,提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衔接体系;多元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6C-0022-04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我国学者对中高职衔接的内容、问题、策略等展开了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课程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关键,在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实践中,课程衔接问题已然成为中高职衔接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涉及政府、企业和学校。本文从多元主体视角对各个主体及其诉求进行研究,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问题

(一)衔接初衷

由于社会大众对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偏见,同时九零后独生子女较多,学生数量减少,中高职院校都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许多学校每年动员大批教师去各地招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对中高职院校负责人访谈时发现,面对学校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校领导首先考虑的是解决生源危机问题,因为学校每多招一个学生,国家就会划拨相应的生均经费,学费的收入和经费的划拨,才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中等职业学校参与中高职衔接,有利于提升学生学历,容易吸引初中毕业报考该校。高等职业院校参与中高职衔接可以储备生源,缓解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生源不足的问题。基于招生考虑,许多中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中高职衔接,并广泛寻求合作,但在达成衔接协议之后,却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衔接,对于课程等内涵的衔接却缺少动力。这也是中高职衔接难以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改革试点”监督管理

国家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发展。2011年国家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意见。许多地方教育部门、职业学校也开展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如江苏省自2012年起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12至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连续五年颁布了《关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从2012年的45个,提高到2016年的390个。2014年为进一步推动中高职衔接从形式衔接走向内涵衔接,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4〕2号),进一步推动了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开展。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做法来看,颁布的各项政策推动了中高职衔接的发展,并以项目或课题的形式,吸引相关院校积极参与中高职试点项目当中去,其中有的省份已经深入到课程衔接层面。各院校为缓解生源压力和争取项目建设经费,积极申报项目,有的院校高质量完成了建设。但在项目验收结束或者课题结束之后,政府缺少后续的监督管理,试点项目逐步就流于形式上的衔接,如2014江苏省教育厅依据专业分布,首批计划立项50个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许多牵头院校邀请中高职院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课题,为课题的完成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在课题结项之后,由于中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许多细节的东西无法执行,中高职衔接又逐步从内涵衔接的愿景走向形式衔接。

(三)课程开发、设置问题

1.课程开发理念差别大。有的院校课程改革力度大,较早认识到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显著特点。因此,课程开发在劳动力市场分析、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受教育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学生职业能力螺旋上升的规律设置课程。但是,现在多数院校依然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课程开发模式从根本上还是学科中心型模式,没有摆脱学科本位的框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是课程的衔接,由于课程开发理念差别较大,许多衔接院校感觉衔接困难,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不能一体化整体设计。

2.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多种教育要素和资源整合的方案,是指导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基于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专业面向的首岗和发展岗,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晰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分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依据此设置课程,才能满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但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不够严谨,以无锡某高职院校为例,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普通高招、单招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技能证书要求相差无几。课程设置顶层设计的缺乏,导致中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程缺乏衔接性;技能课程缺乏层次性,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缺乏整合性。這些问题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建立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入参与,但由于政府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激励性的措施,大部分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配合度不够,除了少数与大企业具有隶属关系的中高职院校能够得到企业的实质支持外,大多数学校还是依靠学校教师或自身的力量来寻找企业。[1]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需要企业参与,但通过对中高职课程衔接课题的参与来看,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讨论中,行业企业的人员参与度很低,很多仅是职业院校拉过来“充充门面”,真正深入细致的参与不足。

二、各参与主体的价值诉求

(一)政府层面:构建相互贯通的立交桥,实现现代职教体系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4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再次明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此,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倡导职教人共同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二)学校层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招生难题

以量求生存。无论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生源减少的现状下,都面临严峻的招生问题。各大院校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招生宣传。在生存面前,职业院校非常热衷于参与中高职衔接,对于中等学校而言,有利于吸引生源,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有利于儲备生源。通过此衔接,来缓解生源减少的问题。

以质求发展。学生通过中职三年和高职三年连续六年系统的学习,有利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深化和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同时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三)企业层面:找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要

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在人才选用、培养方面始终会以企业效益为优先考虑点。那么,吸引企业参与中高职衔接,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中高职衔接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深厚理论,又有熟练技能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2]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政府应注重搭建沟通各方主体的桥梁,做好顶层设计、服务、监管工作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根本不在于形式,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衔接,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之间的衔接。[3]但这种衔接不应由试点学校自行完成,而应当上升到国家层面至少是地方政府层面。一是加强政策设计和引导。政府关于职教体系建设决策的合理性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高职课程衔接一系列体制机制保障的重要推力。政府应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协调各方利益与关系,规范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设计中高职课程衔接路径,积极鼓励增强主体内生动力。二是各地政府要定期召开本辖区内项目牵头院校与中职校的协调交流会,共同交流经验,协商解决共性问题,以期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中高职衔接项目。三是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四是各级政府要重视“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的编制。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可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等提供重要依据。五是建立职业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和专业目录编制机制,提供中高职课程衔接动力,促使中高职院校主动合作和教育资源整合。六是各级政府应加强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试点项目不应以项目的完成而完成,政府应持续跟进,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4]

(二)中高职院校应明晰各自的职责,深入研究、加强沟通

参与中高职衔接改革试点项目的中、高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改革项目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加强对中高职课程衔接重要性的认识。虽然缓解生源危机是中高职院校参与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动力,但是在参与试点后,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试点项目,不应仅止步于学制的衔接,还应重视课程等内涵的衔接。二是中高职学校要转变课程开发理念,课程的开发应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要进一步明确中高职阶段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衔接课程体系。试点院校要深入开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衔接教材的开发,通过研究来促进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探索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衔接,其中,高职院校要在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发挥牵头院校的作用。四是试点院校双方成立的项目联合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沟通与协调,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对实施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衔接培养项目运行与管理的有效对接。五是中高职双方要联合建立质量保障领导组和工作组,对衔接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高职提前介入衔接院校的教学质量监督控制体系,通过组织高职教师去中职学校听课,双方教学互评、召开师生交流会等途径加大对转段生学习的监督,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双方还要共同商定转段考试办法,科学评估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严格把控转段生的质量。

(三)企业应提高参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真正融入到试点项目当中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困难的问题由来已久,政府应充分通过财政、金融等杠杆手段吸引企业参与中高职衔接。同时,中高职院校也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构建中,寄希望于企业:一是真正参与到中高职课程衔接当中去,中高职衔接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归根到底落到课程上,因此,企业应深入参与其中;二是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情况,为合作院校提供实训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实习,为教师下企业锻炼提供条件,在合作院校专业建设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提出用人单位的需求,引导合作院校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同时,在能力范围之内负责推荐、接纳合作院校毕业生就业;三是企业招聘时,能公平对待参与中高职衔接项目的毕业生,使他们能平等接收企业的选聘,同时,企业应及时向合作院校反馈通过中高职衔接项目进入企业的毕业生信息,以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

參考文献:

[1]肖凤翔,肖艳婷,等.基于课程论视角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3(31).

[2]钱娴.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11).

[3]匡家庆,沈苏林,等.根深叶茂 木“秀”于林——中高职衔接“优秀”课题的研究经验与建议[J].江苏教育,2017(3).

[4]谭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以四川省德阳市12所中高职院校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6.

责任编辑:许洁

A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Demands and Strategi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urriculum Cohes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Subjects

QIAN Xian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key problem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hesion is curriculum cohesion. In the pilot practice of the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roblem of curriculum cohes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factor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involves the government, the enterprises and the school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oblems of the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subjects. It probes into the demands of the various subjects as well as their need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the curriculum cohesion system.

Key words: the curriculum cohesion system; multiple subjects

猜你喜欢
体系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