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教师应重新审视数学课的功能。文章在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从五个方面就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浅谈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2
作者简介:王 娟(1976—),女,安徽亳州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大力提倡“学科素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热点,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基于这个背景,要重新定位数学课的功能: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呢?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
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效手段,它能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回家路上”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家住在哪里吗?要想知道答案,必须接受老师的挑战,你有信心吗?”此时学生都很好奇,非常想知道答案。这一问题情境瞬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们正处在积极的兴奋状态,我随机出示从学校到回家的路上所见到的关于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情境:从学校门口的减速带(南北两边,每边有两条,一共有2×2=4条)到经过的红绿灯路口(4个红黄绿灯路口,每个路口有3个导向灯,一共有4×3=12个导向灯),最后到所住小区(所住房子一共6楼,每层有3户,一共有3×6=18户),学生顺利完成了挑战。最后我告诉学生老师就住在6楼601。当学生知道我所住地方后很兴奋,此时再顺势邀请学生到家里做客,并鼓励学生在放学后寻找回家路上有关乘法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又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再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且知道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我就设计一个模拟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解决思路。此环节既激发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培养了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观察不够全面,认知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取信息。比如,在教学有关数量的情境主题图时,我经常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等去观察,这样才不会重复和漏掉,时间久了,学生就能掌握有序观察的方法,数学思维得到训练,数学素养得到提升。对于文字表述的应用题,获取信息的关键是学会读题,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因此,教他们如何读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至关重要,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应多鼓励并引导他们说完整的话。比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很多学生是这样说图意的:笑笑左手拿了3支铅笔,右手拿了2支铅笔,合起来是5支铅笔。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最后一句话改为“一共有几支铅笔?”让学生初步明白要解决一共有几支铅笔的问题就是把左边的3支铅笔和右边的2支铅笔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规范的语言表述,既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点拨是保证,我们应循序渐进地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问题。
3.给出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低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学生,他们喜欢表达,喜欢被表扬,所以教师应放权给他们,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使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如解决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热爱。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田园》时,针对主题图中的问题,我先通过“帮”示范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扶”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最后到“放”,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同时适时地组织学生与同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的问题,在尊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教师应该及时指出改进的地方,纠正认识,澄清答案。同时教师要教育其他学生不取笑答错的同学,营造和谐的氛围并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他们在轻松友善的环境中表达想法、展示个性。长此以往,学生提问题的胆量与能力将逐渐加强。
4.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借助直观帮助学生分析信息,理解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其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一年级《前后》的教学中,有一道学生易错的题:有一群小朋友排队买东西,小红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5人,请问这一排一共有几人?很多学生会列出3+5=8,而忽略了小红。对于此类问题,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上台模拟排队,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多少人,很多学生通过直观数一数的方法数出一共有9人,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刚才排队的情境,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代表小红一个人,前面画了3个,后面画了5个,然后问学生此时该如何求解,学生很快列出3+1+5=9(人),我又让学生说说各个数字所表达的含义,让学生表述思考的过程。实际演示,动脑思考,过程中的经历让学生很快明白了小红也要算在内,所以要加1,整个过程下来学生记忆深刻,以后再遇到这类问题以及变式能用该方法顺利地解决,思维灵活性训练落到了实处。
5.回归生活,深化應用,拓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归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归生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再次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拓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回家路上》教学中,教学的结尾,我又设置了这样的环节:用课件展示美丽的校园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如让学生观察操场上有关乘法的信息,发现操场两边都有篮球架,每边都有3个,学生很快提出“一共有多少个篮球架?”的问题,进而用乘法口诀“二三得六”快速算出有6个篮球架。除了校园中有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周围教室中有关乘法的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快便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整个过程情境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由远及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总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学生创造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给他们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借助直观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困难处合作交流,尽可能地做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方法,经历过程,感悟结果,深化应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英秋,高福顺.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2):85.
[3]高 飞.浅谈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7(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