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多维解读科普类文体教学价值

2018-09-22 17:48张珠英
教师·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表达核心素养语言

摘 要:科普类文体分为两类: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体系中,有其独特的表达和独立的价值。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我们要依据文体特点,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从而实现丰富知识、训练思维、习得语言、培养精神的有机统一,落实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科普类文体;核心素养;信息;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8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科研基地专项课题“在科普说明文的阅读中,建构语言习得方法的实践研究”(FJKYJD17-2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珠英(1981—),女,福建三明人,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教导处主任,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一、引言

科普类文体一般是以通俗的形式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文章,包含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科学说明文,指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客观介绍科学知识;科学小品文是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常用自述式、描述式、故事式、谈话式、童话式等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阅读科普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习得语言表达,激发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从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解读这类文本时,应如何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使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具体作以下分析。

二、整體把握科普类文体的教材编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科普类文本的教学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理念。在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类文本占大约八分之一,分布在低、中、高不同学段。低学段语文科普类教材多以科学小品文呈现;中学段科普类教材更多选入科学说明文,文本的谋篇布局及说明方法较为突出,体现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高年级科普类教材中,科学小品文与科学说明文同时编排。科普类文本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

三、多维解读科普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一)依托文本内容,获取科学信息

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就对人们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文本往往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剖析科学现象、诠释科学规律、弘扬科学精神,因此其阅读价值日益凸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信息,让学生了解最新、最优质的科普知识,获取准确的信息,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介绍了20世纪至21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科技的发展创造的奇迹、科技发展的利弊等。阅读科普说明文,学生不仅收获了文本直接呈现的科学知识,还通过提取、分析形成了自己的正确的理解,生成了新的信息。

(二)依托文本体裁,习得表达方法

1.领会说明方法,学习具体表达

一般科学说明文为了客观明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会采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不同的说明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目标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教学这类科普说明文时,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的。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的两篇课文《鲸》《新型玻璃》,说明方法特别突出,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具体。

2.揣摩语言特点,学习巧妙表达

科普说明文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阐明科学道理,语言严密准确。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充分挖掘这类关键词,引导学生揣摩、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本来”一词用得准确,如果删除,句子意思也就变了。这样严密的语言值得学生细细揣摩,以学习科普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

而科学小品文是借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此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则要挖掘语言生动美,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表达技巧。五年级上册《松鼠》是一篇文艺说明文,在介绍松鼠的外形时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它们 “玲珑的小面孔”“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通过品读这些词句,学生就能体会生动的语言也可以介绍事物。

3.理清文本脉络,学习表达的逻辑性

科普类文体的语言训练,还要致力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这对学生习作时的谋篇布局、有条理表达提供很好的借鉴。例如,四年级上册《电脑住宅》开头先总体说明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接着按空间顺序介绍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最后概括电脑住宅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脉络,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结构,及段与段之间所体现的逻辑性。

(三)依托写作意图,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中“语文味”是重头戏,但也不能忽略文本所折射出来的科学光辉。在科普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意图,关注作者的思考方法、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培养科学素养。

例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解读文本后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是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采用生动的形式,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教师可让学生们通过一步步思考,最终找到答案,激发探求欲望,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对比阅读水的利与弊,知道事物的两面性,学习客观地思考问题,同时点出水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珍惜水资源的教育;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选择这个话题,让学生们意识到原来自然与科学就在身边。这样一篇短小、简单、生动的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依托教材,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教材所编入的科普说明文数量有限,所传递的科学信息也是有限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要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以文带文”,寻找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点”。

例如,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鸟可能是恐龙的后裔”这一假设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恐龙这一话题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勇闯侏罗纪》《恐龙家族》《恐龙公园》《恐龙世界历险记》等有关恐龙的科普书籍。课内科普文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子”,引导学生通向更广泛的课外阅读中。

四、结语

科普类文体在语文教材体系中,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和独立的价值。教师教学这类文本,要多维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教学价值。教师只有明确“教什么”,才能找准课堂教学切入点,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探究科学的愿望的同时,实现习得语言、丰富知识、训练思维、培养精神的有机统一,从而落实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 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2]王文丽.让科普文漾出浓浓的语文味[J].学周刊,2011(33):45.

猜你喜欢
表达核心素养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