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2018-09-22 09:25
中国畜牧业 2018年17期
关键词:品种改良体格狂犬病

哈尔滨兽医所在狂犬病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研究团队,在狂犬病病毒(RABV)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GluR2)为RABV入侵神经细胞的全新受体,研究系首次报道重要神经信号传导分子——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家族成员与嗜神经性病毒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关系。相关研究在《公共科学图书馆一病原体(PLOS Pathogens)》上在线发表。

狂犬病是由RABV引起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全球每年因狂犬病致死人数高达6万人。近年来,我国每年狂犬病报告病死人数在法定传染病中始终居前3、4位。RABV专门侵染神经系统,人感染后一旦出现神经症状,致死率几乎10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RABV感染神经细胞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寻找决定RABV入侵过程的关键宿主蛋白,对阐明其神经致病机制并指导治疗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囊膜糖蛋白质(G)是介导RABV侵入宿主细胞的主要功能蛋白质。该团队研究发现,mGluR2与G直接相互作用,并与RABV粒子一起内吞,在胞内运输系统被一同运输至早期和晚期内吞体。小鼠体内研究表明,mGluR2可溶性蛋白质能够中和RABV街毒的致死攻击;mGluR2在全脑广泛性分布,并与RABV抗原呈共定位。结果证明,mGluR2是RABV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的关键受体。mGluR2为7次跨膜蛋白质,属于C类G蛋白质偶联受体(GPCR)家族,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受体分子,其功能紊乱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是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靶点。

北京鸭在品种改良过程的基因组变异机制得到解析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系统解析了北京鸭在品种改良过程中的基因组变异机制,成功定位了羽色和体格大小这两个关键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该项研究为畜禽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自然通讯》上。

北京鸭是我国主要肉鸭品种,羽毛洁白、体态健硕、生长速度快。为系统解析北京鸭在品种改良过程的基因组变异机制,科研人员构建了大规模绿头野鸭与北京鸭的杂交后代群体,对1026只杂交二代个体及其40只绿头野鸭、30只北京鸭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最终成功定位了体格大小和羽色两个关键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

该项研究鉴定出导致北京鸭体格变大的主效基因IGF2BP1。该基因原来是在胚胎期发挥促进生长作用,而北京鸭在被选育过程中,其远程增强子上产生的一个自然突变,致使该基因在北京鸭出壳后仍持续表达,饲料利用效率的提高致使其体格变大。

研究表明,IGF2BP1基因调控体格大小的通路和方式在各类畜禽中广泛存在,可将这一持续表达的机制引入其他品种乃至其他畜禽,为畜禽品种改良提供了可能性。研究还表明,杂交后代群体羽色分化由单个基因决定,导致黑色素合成途径被关闭,从而形成了北京鸭洁白的羽毛。

猜你喜欢
品种改良体格狂犬病
牛品种改良现状与对策
黄牛品种改良存在问题与对策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畜牧业品种改良现状与发展
打败狂犬病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以健康体格筑精神长城
浅谈贵港市牛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经验
Favipiravir(T-705)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中的有效性
抗狂犬病VHH和疫苗用于暴露后处置显著提高小鼠对致死性狂犬病感染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