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麦池
(1.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2. 南京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提出将该区示范打造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示范。
2016年7月,为全面加快示范区的“十三五”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安徽省制定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五个一”行动计划》。建设示范区“五个一”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在于,必须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融入国际旅游线路大循环,并借助区域周边的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1]。
从珠三角起步,长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城市群先后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快速发展,新的城市群格局正在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这四个区域所涉及的长江中游经济带快速崛起,有望构成目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第四个核心区和增长极。
按照2010年12月国务院审批的《全国主题功能区规划》,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地区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三角进入国家战略视野[2]。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提出“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3]。
2012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会商会议在武汉举行,湘鄂赣三省旅游部门再度共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旅游一体化,基本确定了“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品牌同建、市场齐管”的无障碍旅游区规划原则。2015年5月,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四省会的旅游部门签署《合肥纲要》,提出打造无障碍旅游区,“编制完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规划”。
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和主管领导探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发展战略问题。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较早提出“中三角一体化旅游业要先行”[4]。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和满晓宇认为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构筑经济中四角,旅游合作先试行”[5]。2014年5月,湖北省长王国生指出“推动中三角旅游合作,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和旅游合作,“用旅游舞活长江经济带”[6]。
王全坤以井冈山市为例,提出现存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与建议,以促进“中三角”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7]。李向南详尽分析了中三角旅游资源,对中三角33个城市间的旅游空间联系进行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实证研究[8]。李志飞和夏磊提出积极推进中三角的旅游一体化,加强要素与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市场开发,以及产品与产业系统的结构提升[9]。
目前三省已在旅游一体化发展思路上达成共识,将按照“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品牌同建、市场齐管”的原则,推动旅游规划一体化、旅游产品一体化、市场开发一体化、企业发展一体化、旅游标准一体化、旅游信息一体化。近期,三省将启动《“中三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旨在延伸“中三角”旅游产业链,壮大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并加强旅游法规、标准、管理和服务的对接[6]。
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战略一方面必须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规划建设、四省城市群优化发展、诸如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功能示范区,进行整合协同、耦合提升和区外竞合;另一方面必须深入挖掘和耦合开发区域内的旅游、文化和经济等复合资源,同时突破行政区划禁锢,有效促进多层面多主题小区域的统一建设规划和旅游开发一体化进程。
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战略发展必须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根基,吸收和辐射周边旅游重点区域,未来规划形成“长江中游旅游区”,主要包括武汉城市圈、环洞庭湖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信阳市。长江中游旅游区重点旅游资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示范区或旅游区汇总如表1。
表1 长江中游旅游区重点旅游资源
“城市群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全球化与地方化趋势是城市群旅游形成的重要动力,城市群旅游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10]虞虎等认为,城镇体系是城市群旅游空间建构的物质基础,应强化城市群政府和旅游市场调控下多系统与多要素下的动态互动作用,并以城际快速交通枢纽为城市群旅游合作的科技支撑[10]。
地域空间结构演变及模式是城市群旅游研究的首要核心。吴国清探析了城市群旅游圈“多核心+互动”的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模式[11]。陈浩等构建了城市群旅游地“三级旅游基地、三类旅游区域、三条主要旅游轴线”的空间网络结构模式[12]。侯兵等提出促进都市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行政区划调整、跨区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区域旅游协作渠道健全、区域一体化旅游形象塑造等对策思路[13]。
竞争力影响要素与指标分析成为城市群旅游研究的另一重要议题。Angella和Go结合旅游业产业特征和旅游业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选取30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4]。Cave和Gupta等提出为保持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从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具体指标[15]。
涉及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典型案例研究。刘燕婷和甘巧林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的15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这三大城市群的旅游竞争状况、指标特征和演变趋势[16]。侯志强和施雅岚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等四大城市群,对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17]。翁钢民和杨绣坤以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为例,提出了推动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的竞合对策[18]。方法林和金丽娇等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况[19]。张琼霓、方世敏等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和集群形成关联度分析。[20-21]另外,刘建平和韩燕平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居民旅游行为特征[22],李飞和黄耀丽等研究了大珠三角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感知形象差异性与可整合性[23],陆林和汤云云探讨了珠三角城市群的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24]。
总体上看,近年来,城市群旅游研究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多学术成果,形成了较厚研究基础,且研究切入点不断深化,研究针对性持续增强。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城市群的研究中,侧重于其空间特性的结构、等级、演化和空间效应的产生、集聚、扩散、影响等内容。但陆林认为,多数研究是基于具体案例的实证分析,如何揭示新的发展要素对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作用机制、驱动机制、耦合机制等重大现实问题缺乏系统和富有成效的科学研究[25]。
旅游经济始入区域竞争时代,多边区域合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城市群旅游竞合应通过合作共享的互惠共生来实现城市群旅游生态位的旅游新资源与新市场的开发扩充。
方创琳、姚士谋、刘盛和主张我国城市群演化与发展,应编制科学的区域规划,深化区域一体化建设,建设高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注重城乡统筹推动城市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可进行适度行政区划调整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权宜之计”[26]。上述观点可为城市群旅游发展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合提供重要借鉴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区域一体化进程分为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和全面一体化等四个阶段。我国目前作为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政府进行市场化的制度创新,才能打破传统体制的制度均衡,从而推动区域发展朝一体化的方向演进。
2014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在长沙举行,四省会城市共同签署发布《长沙宣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规划与升级发展,首先应在打破行政区划基础上实现产业集群化和行业差异化发展,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在促进区域合作发展、产业转型、市场调节、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着优先示范带动作用,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着力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互融的产业新格局将发挥重要顺势借力抓手的突破口、切入点和推动力等卓然成效。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区虽然优质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四省旅游竞合不够深入,呈现旅游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合作交流不深、客源市场整合不足、政策管理不协调、核心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发展现状,导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一体化进程中,旅游流科学优化、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整合是推进这一进程的重要部分。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区以长江为轴,武汉为首位旅游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为核心旅游节点城市,包括环鄱阳湖旅游区、环洞庭湖旅游区、鄂豫晥大别山旅游区、皖南文化旅游区等四大旅游板块,通过完备城市群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体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顶层设计全域化”的无障碍精品旅游区。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交通先行,航道是基础,这在长江经济带沿线逐渐达成共识。2014年5月,湘赣鄂皖四省通过《合作推进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建设座谈会决议》,合力推进航道整治建立协调机制“抱团交通建设,合力突破长江中游航道瓶颈”。注重空陆江河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对接,实现大空间的快旅和小空间的微循环,形成立体化交通大动脉,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
特别重要的是,当今高铁时代迅猛到来,城市群城际旅游者认知心理产生同城感,其同城化效应与一体化格局会加速城市群区间旅游流互送及其与全国旅游市场的无缝对接。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将规划建设“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四纵的京沪、京广深和四横的沪昆、沪汉渝蓉贯穿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另外,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过江通道规划建设将掀起一轮新高潮,如根据《安徽省长江干流桥梁布局规划》,到2030年,皖江段规划建设过江通道26个,促进皖江两岸联动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区将在城际区间实现旅游热线互通,并持续开拓长三角、泛珠三角、成渝、中原等各大城市群的旅游市场客源地,逐步形成1~4小时不等的“高铁旅游圈”。
在此基础上,必须强化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合的区域一体化规划建设及其整合开发,这是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拓展区际旅游市场、实现区域旅游竞争和合作的耦合联动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应通过建立区域一体化规划和制度性合作机制,基于“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节庆互动、交通互联、争议互商”等原则竞合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和区域旅游共赢发展[27]。另一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应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开发和联动提升,优化配置长江中游旅游资源的景观品质、活动内容、空间组合和时间序列,以实现城市群行政区域之间资源的优势互补、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进一步增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影响力。
早在2011年2月,湘鄂赣三省旅游局局长签署旅游业合作协议,三省将建立中三角旅游协商机制。4月,三省旅游部门举行“中三角”旅游发展会商会议,达成《“中三角”旅游合作发展2012年行动计划》。在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四角”区域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发挥长江中游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不断增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的品牌竞争力,培育以武汉为中心,长沙和黄山为两翼,完善城市群旅游与游憩服务功能,打造国际城市旅游精品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合应打破行政区界构筑互动机制,全面开展城际旅游合作,培育鲜明一致的长江中游旅游品牌。以“橘子洲头品胜长江雄姿、天堂寨上领略大别山红、徜徉鄱阳洞庭大湖浩渺、写意黄山巢湖徽韵”为品牌定位,长江中游城市群可共同构筑合作载体,组建旅游精品,联合推介营销,共享品牌形象和信息资源,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信息中心。以其“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的独特魅力凸显“大江山水,人杰地灵”更准确契合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全新主题旅游形象。
在主题旅游资源整合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可协同规划和整合提升一江四山四湖的名山名水旅游资源,黄山、武当山、武陵源、张家界为主体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两院四楼”为载体的书院名楼文化旅游资源,以马王堆、景德镇陶瓷古窑、皖南“文房四宝”为代表的博物考古文化旅游资源,以湘西凤凰、恩施土司城、婺源乡村文化、皖南徽文化等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以韶山、大别山、井冈山、武昌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旅游资源,以九华山、三清山、武当山、衡山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由此,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主题整合可归结为“大江大湖中四情谊,名山名楼人文畅游”。
在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的城际互推和对外推介方面,安徽省可重点打造黄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棠樾牌坊群-屯溪老街-世界文化遗产黟县西递宏村古村落、泾县皖南事变发生地云岭-桃花潭风景区-查济明清古建筑群-宣纸文化园、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楼-李白墓园-褒禅山-香泉镇温泉等精品线路,湖北省可重点武汉东湖-黄鹤楼-赤壁古战场-荆州古城-宜昌三峡人家的精品线路,湖南省可重点打造岳阳楼-君山岛-长沙岳麓山-橘子洲-韶山毛泽东故居-南岳衡山的精品线路,江西省可重点打造南昌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馆-鄱阳湖湿地-庐山的精品线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牛雄和魏际刚等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演进角度分析,提出应从战略高度建立统一整合的区域协调机制,编制跨省域的长江中游区域规划,促进产业集聚,构建“绿心+文化核心”城市群,打造新的长江中游区域崛起发展模式[28]。当前,国家已开始将区域发展重心转向“专题性改革试验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竞合与发展耦合亦是如此。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合必须同新型城镇化改革实验、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文化旅游示范等区域战略发展的耦合性制度衔接。通过整合行政体系、交通网络和产业纽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合与区域战略发展的整合化耦合体现在切实落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战略,打造“美丽中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示范区,构筑一个集人文、经济、旅游、生态和国际性于一体的新型战略高地,推动长江中游和中西部的区域协调机制创新新典范。
整合化耦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改革专题,编制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区域一体化、文化资源展示等重点专项规划,促进文化旅游、文化遗产、生态文明、产业转移、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等重点探索建设目标。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现实需求基础,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合与文化创意化耦合发展要立足于区域现实,通过渗透型、延伸型、重组型等耦合模式,采取完善政府机制、培育产业集群、建设示范基地、加强市场营销、重视人才培养等路径来促进两者融合,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创意化优化升级。一方面,创意产业的分支行业均可为旅游的产业化升级提供创造价值的工具、手段与平台。另一方面,创意更应视为一种战略思维,以驱动传统业态的资源景观化、文化资本化、产品产业化、主题商品化、营销整合化和创意品牌化[29]。
打造国家文化创意与智慧旅游城市群。芜湖市方特主题公园、岳阳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湖北武当国际旅游节、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实景演出《徽州风雅》歌舞,《日出韶山》《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等旅游演艺节目,电视剧《武当》《黄梅戏宗师传奇》,纪录片《黄山》《美在黄山》《大黄山》等,可将旅游业向文艺演出、影视广播、传媒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延伸。
构建以长沙和黄山为双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创意旅游业示范区,以都市休闲、红色旅游、商务会展、山水休闲和温泉养生为主打产品,深入挖掘和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人、历史事件、民间音乐、歌舞、戏剧、曲艺、老字号等文化创意资源,构建国内外独具文化影响力的创意旅游目的地。安徽宣城的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以及由湖北秭归、湖北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四部分典型内容领衔的端午节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体系的区域一体化要制定清晰的产业发展战略,科学规划游憩与旅游城镇体系的区域功能及布局,通盘整合城市群城镇体系的游憩与旅游资源,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餐饮美食、房地产业和娱乐业等相关产业与服务[30],策划具有城市群城镇和游憩及旅游双重功能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和运作模式。
为有效促进城市群游憩与旅游的耦合发展,建设宜居宜游城乡体系,长江中游城市群应上下联动各部门相互配合,分时序分区段逐步实施宜居城乡体系的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区域规划,总体勾勒出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的宜居城乡体系。
构建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耦合发展机制,必须协同优化其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区域一体化。本文重点探讨近年高端提出和正待规划新建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合的耦合机制问题。
针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竞合与耦合机制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后续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实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