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长期性问题分析

2018-09-21 09:37李宁辛毅
价值工程 2018年27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

李宁 辛毅

摘要:本文认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性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难以抵御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风险;种粮农民普遍老龄化和女性化,粮食生产可持续后劲不足;粮食生产成本高企不下,影响粮食生产经营合理收益;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粮食库容压力日益增大影响限制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体系持续运行;机会成本上升对农民作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long-term issues affecting China's food security include: poor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frastructure, leading to difficulties in resisting the natural disaster risk of food production; the widespread ageing and feminization of grain-growing farmers, leading to the inability of sustained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high production cost, affecting the reasonable return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economic crops and grain dispute;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grain storage capacity, affecting the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the grain purchasing policy system; and the increase in opportunity cost, adversely affecting farmers' position as the main producer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粮食安全;机会成本;粮食生产成本;粮食托市收购政策

Key words: food security;opportunity cost;food production cost; grain procurement policy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7-0235-02

0 引言

近年来,我们对河南省Q县和山东省W市的夏粮收购情况持续调研,以了解当前中国粮食生产和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河南省小麦产量居全国首位,而豫东地区又在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占有最大比重,Q县则在豫东地区各县中小麦产量名列前茅;山东省W市夏粮小麦收购价格历来居全国最高水平,对小麦市场价格变化相当敏感。因此,对上述两地夏粮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调研,其反映的问题在全国有相当的代表性。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市场主要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和间接的构成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性因素,它们对中国粮食生产和购销市场的影响都将是长期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风险高

Q县和W市均为北方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类型为干旱。由于两地均无地表水灌溉系统,降雨和抽取地下水成为两地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机井是主要的农田基础设施。

近年来打井和抽水成本越来越高,这与农村地下水水位呈现长期下降趋势有直接关系,因此长期来看通过地下水途径解决粮食种植的用水需求的做法会越来越困难。在W市,目前机井一般要打到120米以上才能出水。以前一口井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现在所打新井使用寿命缩减到6-7年,甚至当年打的新井到下一年就会出现水流减少或者水位下降的问题。此外,分散的小农户在建设机井这样的基本的农业基础设施有相当的困难。税费改革以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不再组织农民搞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而农户自己也组织不起来,使得农村中因无法得到有效灌溉而闲置的土地也有不少。

由于缺少完备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粮食生产水平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显著。以Q县为例,该地正常年景的小麦亩产水平为每亩1000斤,2010年由于干旱和冬春气温偏低,小麦单产水平比正常年景下降20%左右。

尽管两地粮食生产中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但由于农户土地的地块分散情况长期不能有效解決,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大面积使用农业机械的困难,从而不利于提高粮食生产力水平。根据调研情况看,Q县的农户一般户均土地在5亩以上的,其不相毗邻的地块都会超过3块,平均每块最多1亩多一点。W市的情况稍好于Q县,但户均土地在5-7亩的农户中,其分散的地块一般也在2-4块。分散的耕地地块为耕作、管理和运输都造成困难,提高了农民的种地成本。

2 种粮农民普遍老龄化和女性化,粮食生产可持续后劲不足

在Q县和W市这两个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两地的青壮年农民普遍常年外出务工。在两地问卷调研的203户农户家庭中,在家男性劳动力人数只占总人口数的35.7%,绝大多数为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35岁以下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在外地打工。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重体力劳动工作多被农业机械替代,妇女劳动力主要可以从事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业劳动,如播种和施用农药化肥等。

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了种粮相对收益低的事实。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所需的优质劳动力长期缺乏,并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后续问题,首先是粮食生产经验难以有效传承,其次是由于农户自有劳动能力不足会导致粮食生产的人工成本上升,从而不利于粮农增收,使种粮相对收益进一步下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 粮食产量增长主要依靠增产型投入物维持,粮食生产成本高企难降

Q县的小麦和玉米生产中化肥农药费用占到亩均成本的42%,W市占到50%以上。农民普遍反映近年来化肥价格持续上涨,长期居于较高水平,影响其种粮收益的首要因素是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过高,涨幅过快。粮食播种、翻地和收割等主要环节基本使用农业机械,小麦生产每亩需要机械费用达105元,玉米需要30元左右。在燃油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农业机械费用上涨构成推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每亩地可以节约150元左右的支出,2004年以来国家实施了旨在增加种粮收益的粮食直补政策。根据2004年-2016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三大主粮每亩生产成本数据测算,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成本自2004年至2016年迅猛增长,都翻了一番半左右。其中,稻谷生产成本上升了146.43%,年均增长11.26%;小麦生产成本上升158.10%,年均增长12.16%;玉米生产成本上升163.36%,年均增长12.56%。同期稻谷亩产量上升7.5%,小麦上升19.58%;玉米上升13.38%,每亩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程度几乎抵销了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对增加种粮收益的积极作用。事实上,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进程的必然伴随现象(辛毅,2006),但2004年至2016年间生产成本上升如此迅猛的情况下,同期粮食亩产量、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总体上都在持续增加,说明与粮食收购价格相比,种粮农民对生产成本上升是不敏感的,对粮食价格变化更为敏感,供给价格弹性很高。

4 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粮食安全自给产量的保障性堪忧

产粮区始终存在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的矛盾,使得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存在风险。

以Q县为例,大蒜是该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至2010年,近年来大蒜价格持续暴涨使一些从事大蒜生产经营的人获得巨额收益,也对当地长期以来种粮为主的农户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调研发现,不少有兼种大蒜习惯的农户大都在2009年秋季种植中提高了大蒜的种植面积。一些持观望态度的农民表示现在种植大蒜较少只是因为大蒜价格的不稳定,而一旦大蒜价格稳定在较高的价位,可以预计大部分农户会将大部分耕地转用来种大蒜。与种粮相比,大蒜种植投入主要是人工,现金投入很少,同时大蒜的前期产品蒜薹的收益基本上与大蒜生产成本相抵,而蒜头的收益就属于純利润。因此大蒜的相对收益显著高于粮食。

W市曾是山东半岛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现在名义上仍然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但当地农民常年主要种植特色蔬菜等经济作物,粮食产量很少,当地国家市、县(区)级国家粮食储备库近年来主要依靠跨省收购粮食以充实库存。2009年,W市H区国家粮食储备库收购的小麦总量中仅有不到10吨是当地农民交售,其他均为在外地收购。

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持续实施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体系,使粮食主产区实现粮食持续增产,但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竞争土地的潜在威胁一直存在,一旦粮食价格下降,这种情况就会实际发生。

5 粮食库容压力日益增大,限制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体系持续运行

自2006年国家实行从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进行粮食的跨省移库政策以来,平均每年有157.71亿斤粮食进行跨省移库,平均占到各年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数量的比重为4.93%。同时,中国主要谷物的库存消费比呈现长期上升趋势,其中玉米的各年平均库存消费比为34.66%,小麦的各年平均库存消费比为51.93%,稻谷的各年库存消费比为32.93%,均显著超过国际公认的18%的合理粮食库存消费比标准。在粮食多年持续丰收的情况下,中国粮食库容压力日渐增大。

上述情况说明,尽管粮食主产区拥有全国70%以上的粮食库存,但在粮食不断增产的情况下,粮食主产区的库容潜力挖掘殆尽,普遍面临新增粮食无法收储的严重困难,这对国家托市收购政策体系的持续运行产生严重的威胁。我们所调研的粮食主产区Q县和W市的基层粮库都存在上述同样问题。

6 机会成本上升对农民作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2004年-2016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测算,主要粮食品种的人工成本上升速度相当快。自2004年至2016年,稻谷人工成本上升118.98%,年均增长14.54%;小麦人工成本上升231.71%,年均增长17.82%;玉米人工成本上升226.07%,年均增长17.39%。同期,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总体上保持在40%以上,自2004年至2014年,工资性收入占比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至2014年从期间2012年峰值43.50%下降至2014年的39.59%;在2015年粮食托市收购政策调整开始后,又出现了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的趋势。

种粮农民的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会刺激农民寻求直接粮食生产的替代性收益渠道。如果在前述土地成本持续上升作用下,工商产业资本和信托等金融资本下乡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成为可能的情况下,种粮农民就地实现家庭直接生产以外的就业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将是影响农民退出直接粮食生产的潜在力量。

参考文献:

[1]谭砚文,杨重玉,陈丁薇,张培君.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的实施绩效与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14(05):87-98,112.

[2]辛毅.农业生产成本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7):46-47.

[3]范垄基,穆月英,付文革,陈阜.基于Nerlove模型的我国不同粮食作物的供给反应[J].农业技术经济,2012(12):4-11.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