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燔
摘 要: 基于DQP 框架育人标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构建了过程性评价体系,并制定了实施策略,以此形成一种可供借鉴、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DQP框架 翻转课堂 过程性评价 指标体系
引言
DQP框架是一种育人标准,引入DQP是诸多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改革必然要求课程教学模式、实施和评价体系等以之配套。
一、DQP框架核心内涵阐述
DQP是美国的学历学位框架,是一种人才的培养标准。包括五大学习领域:专门知识(POC1)、广泛和融合的知识(POC2)、智力技能(POC3)、应用和协作学习(POC4)、公民和全球学习(POC5)。核心是围绕“学生获取不同层次学历时被期望应知道些什么和能够做些什么”。按学习过程的成长性、累积性,提出对学生过程性学习效果的要求。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析
翻转课堂是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逆向设置课堂教学环节,重新编排教学内容,重塑师生角色,颠覆传统课堂,实现教学信息化变革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因,真正实现学生全过程的自主学习和知识技能的自我吸收与转化。
三、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模型解读
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DQP框架为育人标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达到优质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其理论模型建构在以DQP框架核心内涵基础之上,教师和学生在开展具体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均紧紧围绕DQP框架五大学习领域而进行。DQP框架下,课程实施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课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上传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准备,并完成课前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任务;课中教师个性互动辅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学习实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课后教师及时进行课程教学诊断改进,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相关课后作业任务;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接收到作业任务后,自主进行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强化和拓展。最终,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标准和模式下高度实现DQP框架五大学习领域教和学的目标。
四、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不仅是用来衡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更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和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种评估。结合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所界定的范围,同时遵循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一般原则,拟构建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
评价维度(权重):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100%)
一级指标(权重):专门知识(POC1)完成质量(20%):二级指标(权重):课前专门知识(POC1)完成质量(5%):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预备质量(3%);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设计质量(2%);二级指标(权重):课中专门知识(POC1)完成质量(10%):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完成质量(6%);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实施质量(4%);二级指标(权重):课后专门知识(POC1)完成质量(5%):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精进质量(3%);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诊改质量(2%)。
一级指标(权重):广泛和融合的知识(POC2)完成質(20%):二级指标(权重):课前广泛和融合的知识(POC2)完成质量(5%):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预备质量(3%);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设计质量(2%);二级指标(权重):课中广泛和融合的知识(POC2)完成质量(10%):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完成质量(6%);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实施质量(4%);二级指标(权重):课后广泛和融合的知识(POC2)完成质量(5%):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精进质量(3%);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诊改质量(2%)。
一级指标(权重):智力技能(POC3)完成质量(20%):二级指标(权重):课前智力技能(POC3)完成质量(5%):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预备质量(3%);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设计质量(2%);二级指标(权重):课中智力技能(POC3)完成质量(10%):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完成质量(6%);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实施质量(4%);二级指标(权重):课后智力技能(POC3)完成质量(5%):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精进质量(3%);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诊改质量(2%)。
一级指标(权重):应用和协作学习(POC4)完成质(20%):二级指标(权重):课前应用和协作学习(POC4)完成质量(5%):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预备质量(3%);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设计质量(2%);二级指标(权重):课中应用和协作学习(POC4)完成质量(10%):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完成质量(6%);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实施质量(4%);二级指标(权重):课后应用和协作学习(POC4)完成质量(5%):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精进质量(3%);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诊改质量(2%)。
一级指标(权重):公民和全球学习(POC5)完成质(20%):二级指标(权重):课前公民和全球学习(POC5)完成质量(5%):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预备质量(3%);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设计质量(2%);二级指标(权重):课中公民和全球学习(POC5)完成质量(10%):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完成质量(6%);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实施质量(4%);二级指标(权重):课后公民和全球学习(POC5)完成质量(5%):三级指标(权重):学生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精进质量(3%);教师对应的预期学习成果(SOC)诊改质量(2%)。
五、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实施
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是基于DQP框架下对翻转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性进行综合评价所构建的创新型质量评估体系,因此,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实施,可制定以下策略予以执行:
1.既要紧紧围绕DQP框架五大学习领域为中心,又要注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DQP框架五大学习领域是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前中后教师和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完成质量,都应一一对应得上。
2.既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更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
教学过程内含“教”和“学”两个组成要素,要把“教”和“学”两种过程的完成质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3.既要采用师生自评互评的方式,更要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价。
师生自评互评是体制内的一种自我评价,有其客观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更应该引入第三方,如企业、行业的专家,从体制外的视角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会更全面和有效。
4.既要遵循评价体系的严肃性,又要有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的灵活性。
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過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完成即体现了其一般不做重大修改的严肃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参与者还是可依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性的调整,特别是各项指标权重,其设计是开放性的,因此,参与者对指标权重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配置。
六、结语
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是基于DQP框架下对翻转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性进行综合评价所构建的创新型质量评估体系,为客观衡量和科学审视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优化教学资源和学习成果配置,诊断改进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殷明,刘丹青,郑继昌.美国学历资格框架(DQP)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6).
[2]李严成,高峻,唐远新,陈德运.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1).
基金项目:教研教改课题“基于DQP框架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JB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