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9-21 11:25刘泽林王世斌程洪玲
中国市场 2018年25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人才培养

刘泽林 王世斌 程洪玲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体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这也使体育职业教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但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升温,就业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职业人才成为当今体育教育的关键。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针对体育职业院校提出了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就业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5180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体育职业院校规模也迅速擴张,推动了体育教育的迅速发展,同时毕业生就业困难也日益凸显。造成职业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育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1]

近年来,随着全面健身计划的开展,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健身指导、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成为社会的需求热点。在“体育热”的大好形势下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令笔者不得不对职业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关注与反思。目前,我国职业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加之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体育职业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1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近年来“体育热”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近20个省、市开设体育职业院校,在校生高达六万之多,平均每个学院的学生3000余人。但我国体育职业院校办学历史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较短,并且人才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之中。

11我国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目前我国体育职业院校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辽宁、湖南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体育职业院校,这类体育职业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优秀的经济体育人才,通过打造“冠军摇篮”的理念进行办学。第二类是以云南运动技术学校等为代表的体育院校。此类院校办学以业余训练为主,只培养竞技体育后边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较为单一,并且重点培养基础人才,对高端经济体育人才的培养并不重视。第三类是以安徽、广东等体育职业学院为代表的体育院校。此类院校不但注重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以及竞技人才,更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体育人才,例如体育教师、健身教练、体育咨询师等。[2]

12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21体育专业设置不合理

国家前副总理李岚清曾经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提道:“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应注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预测,避免因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而造成就业的困难。”因此职业教育不能脱离市场而单独纯在,体育专业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根据供需理论,体育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置,也就是社会的需要,并且要根据地区体育以及体育经济的发展来进行设置。[3]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在该目录中对体育职业教育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要求各省市要根据目录之外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动态调整。目前我国体育职业院校对专业的设置也在不断地进行摸索,并且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体育发展提供大量人才。但是体育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很多体育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在延续使用其他本科类院校的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本科专业模式的压缩版。其次,体育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过于笼统,让专业设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再次,没有结合院校实际情况,盲目开设专业。一些体育职业院校本身的基础就相对薄弱,并且师资力量也较为匮乏,体育仪器以及体育场地不足,然而很多院校无视现实情况,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最后,还有部分体育职业院校依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思维,在体育专业设置上完全不考虑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基于思维惯性盲目的设置专业,同时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是习惯性地向政府伸手,希望政府以行政手段促进学生就业,保护体育职业院校。在部分专业管理上,体育职业院校面对现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的要求缺少应变性,造成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

122学生就业质量不高

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则是对体育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检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职业院校。[4]从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大部分体育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该地区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其中最好的要数安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全院共有670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04%,其中专业总体对口率为5467%。

但是从就业质量来看,这类学生就业质量上看,以安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就业质量分析,2012—2014年毕业的学生从事机关工作的大约占据就业人数的15%,从事体育教育类工作的人数占据18%,在其他企业工作的占据总人数的60%。从毕业生从事体育相关的人数(对口就业率)只有37%,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体育职业院校就业专业对口的还是较少,整体的质量相对不高。

2体育职业院校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导向的必然性

21体育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体育职业院校也随之发展。体育职业院校的发展必定会引发体育教育的变革,带来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这不仅符合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体育人才多元化培养的需要。同时,这种变化趋势也对体育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教育最终要回归社会,为社会服务,那么体育职业院校就必须将学生的就业作为人才培养导向,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技能作为教学中心,将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视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具体表现在:首先,要根据学生就业需求进行体育专业设置。其次,要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开设相应课程。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开展教学。这是由体育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同时也是体育专业院校的责任所在。

22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趋于多元化。同时,随着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社会对多元化体育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而目前我国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也就形成了体育类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这不仅造成了体育人才的浪费,而且加剧了人才的短缺。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我国也开始对教育事业进行全面改革。201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鲁昕就曾经提出,要针对传统高考的模式,建立一种全方位的技术技能型高考以及学术性高考。其中技能型高考包含了学生文化知识的考试以及技能方面的考试。在高中,学生年满16岁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式,无论选择何种发展模式,都会实现人生价值。从体育角度来说,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想要真正做到满足社会的需求,体育职业院校还需将就业作为导向,对现有教育进行改革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6]

3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职业院校培养模式

31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体育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根据体育职业院校和体育行业的特点,我们认为,它应当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职业实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包括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人才。

32体育职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21“学以致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学以致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将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作为教学依据,将学生的体育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以体育职业院校作为基础,由学用双方共同开展职业体育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其中“学”指的是体育职业院校的教育,“用”指的是用人单位(包含体育企业以及体育单位、其他体育学校、地方体育部门等)。[7]“学以致用”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是促使学生以用促学、以学达用。体育职业院校要结合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进行“量体裁衣”,真正实现体育职业院校教育同就业岗位有效对接。

322“学以致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强化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体育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主动贴近市场的需求,以获取最大的教育价值以及社会效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是院校同用人单位之间在可预料利益的驱动下而产生的一种合作行为。用人单位在合作教学中为院校提供人力、物力,从而使体育职业院校获取利益。院校进而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让用人单位获得优质人才。所以体育职业院校应当寻求二者的平衡点,在寻找到院校与用人单位双赢的中间点后,体育职业院校要积极争取体育以及教育部门的支持,同时深入挖掘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与用人单位合作,例如:体育职业院校的教练专业可同地方运动队伍以及俱乐部合作;体育健康专业可同体育场以及俱乐部等合作;健美操专业可同健身俱乐部合作。[8]

当然,为了保证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学以致用”,院校在合作过程中要注重:首先,用人单位要对院校的人才有着较为稳定的需求,只有需求稳定,才能保证体育职业院校“学以致用”的连续。其次,用人单位要明确工作岗位职能,“学以致用”是通过与用人单位岗位结合而进行培养的,否则体育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将无法做到“适销对路”。

(2)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调整与改革。高校专业是根据产业与分工的不同进行设置的,这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它不仅是对专业的划分,同时也是对就业方向的确定。我国于2014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为体育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调整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目前我国体育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多套用本科专业设置,这也导致了体育职业院校毕业生同其他普通体育院校学生之间“同质化竞争”。[9]所以如何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调整与改革专业设置是体育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具体来说,体育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争取全方位合作,成立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体育职业院校想要改革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求,就需要密切同用人单位进行合作,掌握专业相关的生产及服务动态,只有这样职业体育院校的专业调整以及改革才能取得应有成效。

体育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前,应当成立相应的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会应当由体育运动专家以及优秀毕业生代表组成,通过对体育项目进行短期就业环境以及长期就业环境分析的方式,进一步促使人才培养满足体育行业的需要。目前我国体育职业院校中,安徽体育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该院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首先,对社会进行大量实际调研,从而掌握体育行业相关职业需求。其次,邀请不同体育项目的专家成立专业设置委员会,通过委员会对专业设置的可行性進行充分验证。最后,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经验进行总结,进而不断对专业名称以及人才培养方向进行相应调整,目前安徽体育学院已经从初期的三个专业发展到七大专业,在全国体育职业院校中位居前列。并且每年都有用人单位进行新专业的申报。

其次,专业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设置。体育职业院校同其他普通体育院校相比,职业体育院校更符合地方发展需求。体育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中,首要考虑体育人才的市场需求,将市场的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立足点,对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科学审视,经过专业设置委员会的调研、论证后有的放矢地调整既有专业、添置新专业。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在专业设置的数量上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体育活动有着不同的项目侧重,例如南方球类相对发达,而北方冰雪项目则较为强势。这也就形成了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差异,如果无视市场的需求盲目地进行专业调整,极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二是专业设置的质量上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该专业在本区域内是否有可行性,即在专业设置的软件以及硬件上看其可能性。三是专业设置的类别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自我国成功举行奥运会之后,我国各地都兴起了全民体育,体育相关产业也随着这股潮流兴起,那么也就意味着体育相关职业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除了传统的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和裁判员等,体育经纪人、体育旅游策划以及体育健康咨询师等职业将不断增多,而从事体育职业的人势必会随之不断增加。那么这就需要体育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中要与用人单位进一步合作。

最后,专业设置要具有一定超前性。通常情况下,教育对社会需求有着一定的滞后性,要满足社会以及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就需要体育职业院校具备一定超前发展的能力。这种超前发展的能力集中表现在专业设置中,也就是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体育职业院校在专业规划中,不能仅仅将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理论依据,还应对未来体育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分析,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体育人才的需求,从而开设一些具有超前性的体育专业。对未来可能被淘汰的专业要及时停办,这样不仅避免了未来出现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也进一步节省成本。

(3)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教学模式改革,体育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将就业作为导向,依据地区特点和体育行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以实现体育职业技能同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契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过程,是一种较为开放、灵活的过程,其中理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灌输体育概念与结论,同样实践教学也不再只是单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过程,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等的培养。[10]

另外,教学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应当要求学生走出学校,真正到体育第一线进行实训。体育职业院校除了要具备普通体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外,还应当有针对性地创建实训基地。而在实训环节,院校要尽量与用人单位合作,从而完善实践教学。

(4)以就业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方案。从广义角度来看,课程设置是院校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制订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从狭义角度来看,课程设置是根据教学目标而编制的教学内容。体育职业院校需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发课程内容,将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体育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突出“体”的属性,更应该突出“职”的特点。在这方面北京职业体育学院有着丰富经验,该学院的行业基础课涵盖了每个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础专业知识(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基础理论、应用心理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四门课程)。专业课则根据各专业特点灵活设置,“运动训练”的专业课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状态监测与调控、运动营养与体能恢复等。“社会体育”的专业课包括健身项目理论与技术、运动营养学、运动保健与康复等。“体育经营与管理”的专业课包括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经营实务等。在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础,突出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内在联系较为紧密,加强学科的应用性,突出实用性教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糜思红论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市场化培养[J].中国报业,2011(4):100-101

[2]占勇试论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6-109

[3]兰茹体育后备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3):175-176

[4]杨永青构建体育职业院校校企、校队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1):80-85

[5]王志刚,关北光基于职业角色的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1):128-129

[6]汤晓虹,汪钢平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专业建设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3(1):80-82

[7]张翠玲,李金龙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106-112

[8]云林森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探讨[J].人民论坛,2015(17):145-147

[9]李鸿飞我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3(5):39-42

[10]冯骏杰,黄德敏,潘少敏體育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90-95]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分析)

[作者简介]刘泽林,天津体育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人才培养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