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寅 王泽欣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针灸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隨机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49%(43/47),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21%(33/47),两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针灸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3(b)-0174-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一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情况,导致机体内代谢紊乱、血管损伤以及神经因子缺乏等情况,进而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产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肢体远端麻木,进而表现为跟腱反射消失。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足和交感神经失控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2]。该次对2016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9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针灸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9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纳入为该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患者空腹血糖值≤8.0 mmol/L,餐后2 h血糖值≤10.2 mmol/L。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针刺感、烧灼感等,膝跳反射和跟腱反射消失。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5∶22;患者年龄为46~78岁,平均为(60.13±6.12)岁;病程为2~11年,平均为(6.68±2.14)年。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4∶23;患者年龄为47~79岁,平均为(60.98±5.67)岁;病程为3~11年,平均为(6.05±2.73)年。两组患者上述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内容包括饮食控制,健康教育,血糖控制和适量的运动等,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片(国药准字H20030 812)治疗,口服给药,3次d/,1片/次,0.5 mg/片。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主要内容为:上肢取穴包括曲池穴、合谷穴和后溪穴;腹背部取穴包括脾俞穴、肾俞穴、肝俞穴、气海穴、关元穴、下脘穴、中脘穴;下肢取穴包括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地机穴、涌泉穴、解溪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进行针刺治疗,留针约20 min,每日行针1次,持续治疗10 d停针2 d,持续治疗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同时采用肌电图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有效:患者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有所增加但<5 m/s;无效:患者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均未有改善,甚至加重,且神经传导速度未增加。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数×100%。
1.4 统计方法
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等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年龄、病程等计量资料和患者性别、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分别以(x±s)和[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49%,其中显效31例,有效12例,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钴胺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21%,其中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7,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V和SCV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指数和HAQ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指数和HAQ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极易被忽视。临床研究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引起的,主要包括:Na+-K+-ATP酶活性下降、肌醇的消耗、果糖的堆积、前列腺素代谢发生异常、必须脂肪酸代谢发生异常、非酶糖基化的终末产物和神经结合增加等均是导致该病发生的相关因素[3]。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血糖为主,同时结合给予相关的神经营养药物或改善循环的药物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甲钴胺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其作为一种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其中央和一分子甲基结合,参与机体内的甲基化和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物质的代谢;同时由于该物质极易进入机体的神经细胞,进而可以有效地刺激机体内轴浆蛋白质合成,促进受损区域轴突的再生;此外,该药物可以有效地促进隧桥卵磷脂的合成,有效地预防髓鞘神经纤维的变性或者脱髓鞘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该药物用于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其神经的传导速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上被认为是一种本虚标实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凉、麻、痛、痿等。中医认为该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在于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血瘀阻络等。临床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辩证是指。针灸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方法治疗时由于不良反应较少,且临床效果确切,在临床上受到广大医患的青睐。相关文献表明,通过针灸三阴交穴、太溪穴、曲池穴、合谷穴及足三里穴等穴位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针灸足三里穴、曲池穴和合谷穴可以有效的通畅脏腑的气血,针灸三阴交穴可以调脾行气,补肝益肾,针灸太溪穴可以滋阴固本、补肝益肾;针刺肾俞穴、肝俞穴等具有明显的止痛效果;对多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进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该次研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1%。且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MCV、SCV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独采用甲钴胺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促进神经传导,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瑞. 甲钴胺足三里穴穴位注射辅助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5(2):323-325.
[2] 崔丽娟,杨云花,韩玉. α-硫辛酸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和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综合临床,2014,30(4):398-401.
[3] 丁炜光.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及周围神经病变132例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处方药,2017,15(9): 45-46.
(收稿日期: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