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永 金琼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阐释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家庭关爱、学校关爱、社会关爱和学生个体心理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帮扶策略,希望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问题 帮扶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由十九大报告做出的重要判断,在新时代的开局之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一文中指出,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并强调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推进学生资助精准化,切实发挥学生资助育人功效①。当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受惠于国家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生活问题,然而相较于其他学生,他们不仅要面对外部竞争的心理压力,还要直面经济贫困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使他们成为产生心理的高发群体[1]。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真正实现对这些学生的精准帮扶,除在经济上实现精准资助外,更应该关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精准心理帮扶。
一、当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和受资助学生情况的匹配、分析,发现: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乐观向上、目标明确、人际关系良好,然而部分学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认同度低,自卑心理较重。
自我认知,英文解释为“self-cognition”,中文的含义是个体对自我的觉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对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经济状况,将其放大,视为自己的最大短处,看不到自己其他方面的优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自我认同度较低。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进入大学后,一旦在学习、活动中稍加不顺,便会产生挫败感,容易陷入“我不行,我难以面对挑战”的误区,长此以往,极易滋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自尊心过高,人际交往发生困难。
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消费、生活见识、兴趣特长等方面略显逊色,在人际交往中部分学生过于自尊,容易误把别人的好意当作对自己的“施舍”;部分学生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常会做出一些与实际不相符的事情,事后内心常感到压抑和痛苦。在碰到超出自己经济支出的集体活动时,部分学生会选择回避集体活动,以此避免不必要的尴尬,长久下去,他们可能会被集体冷落和忽视,易加重“不受欢迎”的心理暗示,陷在自己编织的“套子里”,减少与外界的交流,进而逃避现实,情况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障碍。
(三)思想压力大,焦虑心理明显。
因太想出人头地,尽快为父母减轻负担,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大学生活抱有很大的期待:既想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父母,又想在读书期间为家庭减轻一些经济负担,平衡“学习”与“兼职”的关系时常困扰着他们。他们保持着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一旦学习中遇到挫折,他们的焦虑感、内疚感就会增强,觉得对不起父母,长时间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若不及时疏通和干预,将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四)敏感多疑,防卫心理过度。
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常将自己封闭,很少向朋友倾诉遇到的困难。在申请国家助学金时,有的学生选择逃避,或认为积极争取会暴露自己的家庭状况,或认为接受国家资助是别人对自己的施舍。在奖学金评选、评优评先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获得相应的荣誉,有的学生会怀疑学校、老师和同学们评选不公平,对别人产生仇视心理。在生活中,这些学生可能过于敏感、多疑,有时同寝室或同班级学生无心的话可能会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伤害。
(五)存在抑郁心理,依赖性较强。
因家庭经济状况较差,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情绪低落、郁闷、悲伤,对所做的事情抱有恐惧心态,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或难以完成。这些学生曾树立过职业理想,曾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然因现实中遇到的一些挫折,使他们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焦虑、无助,丧失前进的动力。有些学生对学校和国家给予的资助过于依赖,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应当的,缺乏一种感恩学校、感恩國家的心态,更别提受助后回馈社会。
二、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生活的压力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的影响,远超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全面分析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助于采取正确的帮扶措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一)心理问题形成的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在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今天,仍然存在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这些家庭中出来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多数父母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弱,较差的经济状况会使学生缺乏自信,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生活态度、情感关怀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粗放式的教养方式、悲观的生活态度、淡漠的情感支持不利于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社会环境。“不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这是党和国家一直坚持的原则。当前,社会各界对这些学生给予广泛的关注和支持:给予爱心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本是一件有意义的行为,然而有些爱心资助实施的方式欠妥,无疑会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感到接受资助等于接受别人给予的“实施”,这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另外,社会中一些人仍有嫌贫爱富的思想,贫困生难免在生活中受到冷眼,引起自卑心理。
3.学校环境。每年高校都会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然而资助的比例相对有限,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难以获得相应的资助,为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他们经常会选择做兼职来缓解压力,这可能会占用较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影响学习和生活。尽管各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机构,因学生较多,且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尊心较强,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心理资助,很难使高校心理工作关注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问题形成的内部因素。
1.认知因素。不合理的认知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一方面把经济困难当成无法改变的状况,另一方面把别人的关爱看成理所当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应有的关爱,负面情绪就会伴随产生。
2.情绪因素。自卑、敏感、焦虑、多疑、孤僻、敌对等情绪,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曾有过,这些情绪长时间积累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3.意志因素。“我不行”、“我难以胜任”,这似乎已经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用的口头禅。他们一般拥有较高的期待,且积极向上,然而在前进中,碰到几次挫折后,便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逐渐丧失前进的动力。
三、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苦难学生心理精准帮扶策略探究
(一)充分发挥家庭关爱的主体作用,构建心理帮扶的家庭支持系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学校,和谐、关爱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经济收入较低的父母,为给孩子提供相对好的教育环境,他们倾心赚钱,在情感上,忽视对孩子关爱和支持。为有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运用温暖强大的家庭力量,关爱、支持、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促使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如遇到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可耐心与他们沟通,强调家庭关怀的重要作用,并给他们讲授一些简单的心理辅助策略,提高他们的积极应对能力。
(二)充分借助社会关爱的积极力量,构建心理帮扶的社会支持系统。
新时代开局之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一文中强调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并指明今后学生资助工作应坚持的方向。全国资助管理中心印发了《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在要点中进一步明确了新的一年里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和举措。新时代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既有政策指导,又有经济投入,这对着力解决好学生资助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学生资助工作迈向新台阶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利用相关政策,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学生的资助。
(三)充分运用学校关爱的教育资源,构建心理帮扶的学校支持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不仅是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积极贯彻国家精准资助政策,既要实现对学生的物质精准资助,又要实现对学生的心理精准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此可采取以下举措:
1.积极落实国家精准资助政策,确保经济资助精准到人。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依托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资助联动机制,全力做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真正实现经济的精准资助。此外,学校还可以尝试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消费、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的数据管理,力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为学生提供服务,实现管理方面的精准资助。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发挥学生资助育人功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肯定了青年学生对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任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努力坚持育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的全过程,全力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④。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制度,努力实现心理资助精准助人。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有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现心理帮扶,真正实现精准心理资助,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第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借助学生资助工作中已采集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建立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实施动态监测,随时准备为有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学生服务。
第二,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形式,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心理调适策略,实现助人者自助。
第三,高校可通過加强对一线辅导员的心理教育知识培训,形成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真正为学生服务。
4.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高校可尝试构建集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资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的教育环境[2]。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给予他们较多的人文关怀。为此,可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对其他非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鼓励他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更多友好和关爱,这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敞开心扉,走出自己设置的“套子”,与人交流,从而消除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
(四)充分发掘学生个体的心理能量,构建心理帮扶的自助支持系统。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悦纳自己,充分挖掘他们个体的心理能量,实现助人者自助,这是较为重要的心理帮扶策略,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认知方面: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正确、客观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认同度。积极引导他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身的优势;既不过于自尊,又不过于自卑;既要看到经济困难给自己带来的局限,又要看到它带给自己的财富。
2.情感方面:教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些情绪调节策略,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课外生活,开阔视野,放松情绪,陶冶性情,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意志方面: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应对困难,遇到问题不回避,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相信自己,相信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对一些自己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向家庭、老师、同学、相关帮扶机构寻求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四、结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个体等的通力合作。在对家庭经济困难进行物质精准帮扶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他们进行精准的心理帮扶。学生工作者要认真研究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精准把脉,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做好相应的心理帮扶工作。
注释:
①③④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8/0307/c416200-29853955.html,2018.3.7.
②全国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EB/OL].http://www.xszz.cee.edu.cn/tongzhigonggao/2018-01-05/3193.html,2018.1.5.
参`考文献:
[1]彭建华,刘曼曼,裘生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6):822.
[2]刘海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13(8):289.
[3]许婧,贺超.地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4]董雪.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5]魏然.高校辅导员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J].决策探索,2015(1).
[6]连海江,杨春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2).
[7]居世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8]曹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调试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9]刘璇.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J].人力資源开发,2017(6).
[10]杜瑞平.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经济师,2013(7).
本课题系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2016DJJPB 3009):“走访高关怀学生家庭,建立精准帮扶长效机制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