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杨杨
摘 要: 本文对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要求、课程设置特色等方面考察了各校培养方案间的异同,并提出了制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培养方案 比较研究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热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在国内众多高校建设起来,并受到重视。截至2016年,国内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400所[1]。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各大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此前,王笑艳[2]、杨吉春[3]、吕浩雪、景凯旋[4]等学者都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现状。郭丽对2006年—2012年间对外汉语本科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5]。2013年起,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整合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适应新的转变,一些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随之调整,新的研究尚不充足。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处于同类高校中的先进水平,因此被选为比较对象,旨在为优化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三所高校都以培养满足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需求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符合当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时代发展特点。但由于学校发展特点和培养需求的不同,其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更注重扎实的语言文字学基础理论,南京大学强调双语能力的培养,北京语言大学则更突出教学技能的重要性。相对于前两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中较多涉及中外文化方面的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详见表1。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的比较
通过不同培養目标下培养规格及要求的对比,可以发现三所高校都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提出了如下要求:应具备系统的本专业所学知识理论、较强的汉英双语沟通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可见各高校都把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科学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同时,各个高校都有所侧重。南京大学希望在“三三制”教学模式下培养出全面发展、开拓进取的高素质人才,北京语言大学在语言能力中重点突出了学生阅读专业资料的英语能力和汉语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而华东师范大学则针对人文素养方面强调了中外文化知识和比较能力、公共外交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由此可见,这些差异与培养目标中的侧重点相互照应,促使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三、三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特色
(一)课程结构比较
总体上说,三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大同小异,均可用“公共/专业课程”和“必修/选修课程”两项指标进行分类。参见表2。
(二)南京大学课程特色
2009年—2010年南京大学提出“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走向不同发展道路的学生勾画蓝图。“三三制”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集中学习外语,同时修读通识通修课程和学科平台课程;三、四年级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修读全校跨学科课程;第七学期学生分流选修专业方向性课程[6]。2017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被正式纳入人文科学大类,导学课与学科平台课程建设更加完善。
在“三三制”教学模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下,自由而丰富的跨专业选修课程是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典型特色。第一,从选修课程的应修学分总数看,南京大学的选课自由程度最高。根据培养方案,开放选修课程模块可供学生定制菜单式课程结构,与学科平台和通识教育课程应修学分相加后,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选修课程应修学分总数为55分,占毕业应修学分总数的36.7%。相较之下,北京语言大学的这一比例为27.2%,华东师范大学为19.2%。第二,从选修课程的学科广度看,南京大学的选修课程丰富程度最高。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基础选择全校各个学科的任意专业课程,虽然其他两校都规定满足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辅修专业和双学位,但仍存在种种限制。
(三)北京语言大学课程特色
首先,北京语言大学在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开设了全面而系统的普通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理论课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必修基础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2)现代汉语专题课程:现代汉语语音学专题、现代汉语词汇学专题、汉语语法分析方法;(3)古代汉语专题课程:训诂学概要、音韵学概要、汉字学等;(4)汉语史课程:汉语词汇史概要、汉语语法史概要;(5)普通语言学课程: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其次,课程设置明显体现出培养要求中对学生阅读专业资料的英语能力和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的重视。四门外语必修课分别为英语精读、英语经典阅读、英语视听说和英语读写,其中三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同时,专业选修模块还包括中国古代语言学文献导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论文导读等文献导读类课程,以及中文工具书使用法、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学术写作类课程,帮助学生逐步打好学术研究基础。
最后,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大比重。该培养方案不仅将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纳入专业必修课,还另外开设了中外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选修课程。
(四)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在培养目标及要求中强调了中外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流和比较的能力。因此,文化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十分突出,包括中国文化通论和西方文化两门学科基础课,中国民俗一门专业必修课,以及中国思想文化、日本文化与社会、中西文化比较等六门专业任意选修课。文化类课程意在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底蕴,为公共外交、跨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的数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技能也受到关注。虽然该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辅修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无法在校选择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学习,但由于通识教育部分开设了多个学科门类的通识课程,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接触到不同专业的理论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该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和数理统计两大类别,通识选修课程涵盖文科和理科,理科类通识课程则分为自然科学系列与信息科学系列两项。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复合性、国际化的专业,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与理工科知识相结合,以满足研究需要、适应研究趋势。对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者来说,掌握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与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无异于拥有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
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三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可参考如下几条完善建议。
(一)优化中外语言文化类课程结构
一方面各高校要拓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将书法、剪纸、民乐、茶艺、国学等优秀的中华文化及才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适应汉语国际化趋势,尽量开设第二外语课程,增强学生的多语言能力,拓宽研究和就业范围。
(二)适当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程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在本科阶段掌握中外语言文化理论和国际汉语教学知识,具备汉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要從多方面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增加知识储备。因此,各个高校可以在本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之外,为学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等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增加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为国际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相关工作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三)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虽然各高校培养方案中都包含了军事、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部分,但实践环节薄弱,与本专业的相关性不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多采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和集中实习等形式,丰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体验,培养教学能力。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点依附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习活动上。要开展实践活动,必须开发优质教育实践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留学生资源提高学生课堂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韬.专业建设未来,2016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举行[J].上海教育,2016(31):52-52.
[2]王笑艳.对外汉语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及策略分析[A].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2010.
[3]杨吉春.三所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比分析及其思考[A].2010年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2012.
[4][6]吕浩雪,景凯旋.“三三制”教学模式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A].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2010.
[5]郭丽.对外汉语本科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海外华文教育,2013(3):32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