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亮
摘 要: “露筋娘娘传说”在各时期有着不同的形象内涵,现在成为运河扬州段独有的保护神形象。整合扬州现有运河资源与非遗文化,构建扬州“运河文化景观带”、“运河非遗文化带”与“运河自然景观带”,形成以“露筋娘娘传说”为精神内核的“扬州运河文化带”。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露筋娘娘传说 文化旅游
“露筋娘娘”传说是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发源地为以高邮、江都为中心的运河扬州段,为运河扬州段独有的运河保护神形象,是扬州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当地运河文化带建设有积极作用。“露筋娘娘”传说最早可追溯至南朝陈文帝时期,其时形象为鹿,后转变为醉汉;北宋时初为女性,但直至南宋其贞女形象终于成型;明清两代,随着河湖泛滥,露筋女逐渐成为运河扬州段独有的“运河保护神”,帝王亲临祭拜,建“三十六湖楼”,盛极一时。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文化研究渐成热点。2017年,习总书记两次提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充分表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价值。本文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相结合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民俗学、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为“露筋娘娘传说”的传承与开发提出策略。
“露筋娘娘传说”中心地邵伯镇人文、自然资源丰富,是扬州“运河文化带”开发重点地带之一,“露筋娘娘”作为扬州大运河独有的“运河保护神”形象,对扬州“运河文化带”的开发建设将起到统领作用,以重建露筋“三十六湖楼”为景观生产手段,保护开发“露筋娘娘”传说这一省级非遗为文化手段,助推扬州“运河文化带”保护与建设。
一、对扬州运河文化的有力补充
大运河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建筑、文学等;大众文化,指沿途习俗、仪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深层文化,指價值观取向,即黄河文化延伸出来的那种民族精神,早已渗透在大运河文化深处。
露筋娘娘传说是运河文化中璀璨的珍珠。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江海湖泊都有与之对应的神,露筋娘娘的出现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她与外海渔民信仰妈祖一样,是内河渔民心目中的神,在船民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露筋娘娘坚韧的道德品质与运河几千年的厚德载物有着共同的文化契合点,闪射出运河灵性的光辉。从此,里运河树立了美好形象,有了极佳的形象代言人,使里运河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填补了运河文化的一项空白。
露筋娘娘是封建社会民间推出的典型贞烈形象,有着典型的时代烙印,她是那个时代封建道德的化身,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民众对于社会美德良好的祝愿。传说的产生本身即表达了民众对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呼唤,劝教扬善是传说为历代所重视的文化基点,具有极强的传承性、鲜明的民族性,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正统精神。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生活怎样进步,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心愿是不变的,忠贞于自己的信仰和爱情的节操,自古即受到人民的赞赏,时至今日仍不例外,倡导正确的贞洁观,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露筋娘娘传说有着独特的运河水乡风情,它与大运河和邵伯湖紧密联系,使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完美地结合,故传说具有浓重的运河文化个性,有别于“湘妃”、“天妃”、“江上曹娥”、“溪边蒋妹”等传说的文化特征,为扬州运河文化所独有。从贞烈之神到运河船民保护神的嬗变,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灾害做斗争时的心理需求与良好愿望,代表着运河人民千百年来勇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的不屈精神,以及勤劳朴实的生产愿望,是运河文化的又一补充与发展。
露筋娘娘传说的形成与发展,是扬州运河文化孕育出的一朵莲花,是长期以来运河人民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同自然灾害如蚊害、洪水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情和艺术魅力。它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同时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对扬州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价值
露筋娘娘传说是扬州土生土长、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的传说,且露筋娘娘作为运河扬州段特有的运河保护神形象,对扬州运河文化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其悠久的历史及其中包含的民俗价值是运河文化中的一个瑰宝。笔者在此传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中看到了当地文化部门准备重建“三十六湖楼”的计划,这说明文化旅游部门看到了其中的价值。但是申报书写于2009年,至今仍然没有消息开工建设,笔者在走访邵伯镇文化站时和工作人员了解了相关情况,得到的答复是目前邵伯镇对露筋娘娘传说还没有任何进一步开发建设的计划。这样一个文化遗产应该从传说出发,结合大运河成功申遗东风,充分开发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扬州作为“运河长子”,千年来大运河孕育的运河文化早已成为扬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存在这种先天的优势,但扬州运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强。这与其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不相匹配,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没有充分展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扬州正在开发江苏里运河旅游,露筋祠原址正处于江都与高邮交界处,且祠址为大运河与邵伯湖的交接处,不远处即是渌阳湖湿地公园,正好是游客下船休息,饱览风光的最佳地段。人们入祠可以一览女神的端庄美丽,亦可品茗小憩,饱览壁间的书画、诗词,了解当年河湖不分时漕运和商船与风浪斗争的艰辛,以及黄淮夺运为运河带来的巨大灾难,还可以远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邈远湖景,应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一)发挥景观生产作用,构建“运河文化景观带”。
“景观生产”即以语言叙事为记忆前提,以地方学者与开发商为生产主体,以建筑物、雕塑、广告牌、导游词等多维形态为叙事元素而展开的改造、重建、附会等景观制造,同时景观也为传说的再生产提供了叙事基础①。就“露筋娘娘传说”而言,原来就有景观——“三十六湖楼”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毁,这对传说的开发生产是不利的。
虽然原“三十六湖楼”早因战事不存,但复原并不困难。其传承的文化及碑文等仍收集在当地居民自发建起的小庙内,庙内有露筋神女画像,并保存了明代万历年间的两块较大的残碑。当地居民仍然定期举行祭拜活动,并经常有远道而来的寻访客前来祭拜,香火不断。而米芾最著名的《露筋之碑》原碑虽已不存,但明章表依据米芾原碑所作拓本现保留在泰州博物馆。露筋祠的另外一些碑刻,如明正德年间的“露筋庙”碑、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扬州府所立《露筋烈女传》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扬州知府郭光复和江都知县张宁立的《重修露筋庙碑记》,都保护在今江都图书馆内,另外一块清光绪九年(1883)仲春两江总督立的“甘泉县露筋镇贞女祠碑记”碑存于原渌洋乡露筋村,这些都是原生态的遗存,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是重建”露筋祠”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露筋娘娘传说”景观得以复原,就能形成露筋三十六湖楼、邵伯文化古镇、渌洋湖自然湿地保护区、邵伯湖风景区,同时随古运河延伸至瘦西湖风景区,形成一条带状的“运河文化景观带”。
(二)整合现有非遗文化,打造“运河非遗文化带”。
露筋娘娘作为扬州人自己的“运河女神”,从传说产生之初就与扬州大运河共生共长。最初为“路金”,为两兄弟共得金,而双方相互谦让最后“置金路上”而走;露筋女形象随后发展成为贞女,代表着当时特殊的社会道德要求,是一世之道德楷模;明清之际,露筋女逐渐成为运河扬州段的保护神,来往船民皆下船祭拜,乾隆帝两次来到露筋祠并题诗,形成“三十六湖楼”壮观景象。寄寓着扬州勤劳的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露筋娘娘坚韧的道德品质与运河几千年的厚德载物有着共同的文化契合点,闪射出运河灵性的光辉。
露筋娘娘传说所在地邵伯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该镇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伯锣鼓小牌子”和“邵伯秧号子”)及一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露筋娘娘传说),这对于一个镇来说很不容易,目前对于这三项非遗的传承工作基本上由镇扬剧爱好者协会一社承担,黄干林先生2014年据此传说改编而成扬剧《运河女神》,又在重大节日配合表演“邵伯锣鼓小牌子”和“邵伯秧号子”,仅此而已,三项非遗的受众面明显不够。
邵伯镇的这三项非遗涵盖了民风民俗与文化景观,以恢复后的”露筋祠”为核心区,形成邵伯镇“运河非遗文化带”,以“原生境”展示式旅游开发与舞台表演式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建设。
露筋娘娘传说人文历史价值丰富,由于千年流传,当地曾留下春社祭拜和巡游露筋娘娘的习俗及相关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文思想和信仰,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历代文人名士留下大量诗词歌赋,文化积淀深厚,是十分丰富的文学资源,文学价值很高。而露筋娘娘故事除了其民间文学价值外,在民俗学和神话学上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有着重要意义。
露筋娘娘故事的特征及遗迹适合进行“原生境”展示式的旅游開发。“露筋娘娘传说”这类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合进行原地保护、原地展示的开发模式。充分发掘旅游资源,游客作为祭拜活动的参与者,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
这种开发模式可参照宿迁皂河龙王庙会,每年正月初九,周边百姓都集聚皂河龙王庙,祭拜龙王神,文化展示和祭祀活动同步进行,花船、花车、舞龙、舞狮,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列为苏北地区36处香火盛会之首,数百年来从未间断,可称得上中国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观。明清时期,每年开春露筋村民都会进行隆重的祭拜露筋女神仪式,女巫身着花裙,边鼓边舞,并把女神像抬出来,一路巡游。所到之处,众人争撒纸钱或花片;以清酒洒地,甚至有牵牛羊过来供奉的。据笔者田野调查,现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十露筋村及周边村民也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是进行体验式开发的绝好资源。邵伯锣鼓小牌子和邵伯秧号子则适合以露筋传说开发为依托,在露筋祠这一文化景观地进行舞台表演式的旅游开发,让游客感受当地流传千年的曲艺文化,不仅拓宽了邵伯锣鼓小牌子和邵伯秧号子的受众面,使得这两项传统曲艺重现活力,而且对其向外传播有积极意义。因此,“运河非遗文化带”建设是三项非遗互相凭借,互助发展的良性开发策略。
(三)联系周边旅游资源,形成“运河自然景观带”。
“露筋祠”所在地东风渔业村周边已经开发出渌阳湖湿地公园和邵伯湖风景旅游区两大旅游区,这两大旅游区环抱露筋祠原址地,但两大旅游区都是自然风景区,其中的文化内涵明显不足。
露筋娘娘传说有着独特的运河水乡风情,它与大运河和邵伯湖紧密联系,使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完美地结合,故传说具有浓重的运河文化个性,有别于“湘妃”、“天妃”、“江上曹娥”、“溪边蒋妹”等传说的文化特征,为扬州运河文化所独有。“露筋娘娘传说”中心地——露筋村为沟通大运河和邵伯湖的通道,周围自然资源丰富,既有邵伯湖自然风景区,又毗邻渌阳湖湿地公园,延伸至扬州标志性旅游景区瘦西湖风景区,形成“运河自然景观带”。
“运河自然景观带”、“运河非遗文化带”和“运河文化景观带”三者互相依托,共同促进,纳入了扬州目前较为珍贵的两大旅游资源。瘦西湖与隋炀帝陵,可有效避免新文化带建设在旅游市场冷场的局面。而“露筋娘娘传说”正是串起这三大“文化带”的精神内核,首先“运河自然景观带”主要集中在传说中心地,其次作为扬州运河特有的运河女神,其祭拜习俗等是“运河非遗文化带”重要内容,最后三十六湖楼将是“运河文化景观带”最为直接、最具观赏性与游客聚集效应的景观。整合扬州现有资源,以“露筋娘娘传说”开发为中心线索,串联三大“带”,形成独具扬州运河文化内涵的“运河文化带”。
虽然一直以来均有人对“露筋”传说的真实性表示过怀疑,例如乾隆帝和孔尚任等人,但据笔者调查,露筋地区自两宋以来即是“池沼草莽多蚊之地”,所谓“渡淮蚊蚋尤盛,高邮露筋庙是也。《孙公谈圃》云:‘泰州西洋多蚊,使者按行,以艾烟熏之,方少退。有一厅吏醉仆,为蚊所噬而死。②世传范文正诗云:‘饱似樱桃重,饥如柳絮轻,但知从此去,不要问前程,即其地也。”当时就传闻露筋之地有很多蚊子咬死人的传闻,现在高邮地区还有“高邮湖,蚊子大如鹅”的俗谚,当地居民代代相传此地蚊虫硕大。笔者进行田野调查时当地村民对此传说深信不疑,并且和笔者描述了当地蚊子之前都如麻雀大小。
不论露筋娘娘传说是否确有其事,但是传说使运河文化具有了更为丰厚的内涵,填补了运河文化的空白,同时给当地留下了相沿而成的风俗及相关实物、地名等遗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一方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逐渐渗透民众情感和口碑的附会,产生了浓郁的地方乡情和扬州运河文化个性,与其他地方传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化为运河保护神,是运河沿线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是熠熠生辉的运河文化明珠。露筋娘娘的传说丰富了运河文化,对扬州的运河旅游开发有着积极意义。
注释:
①余红艳.“白蛇传”传说的景观叙事与语言叙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4).
②[宋]周密,著.高心露,高虎子,校点.齐东野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7:117.
参考文献:
[1]江都市文化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江都市资料汇编[G].江都:江都市文化局,2009.
[2]朱翔宇.咏露筋祠题材的文化阐释[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
[3]赵星.露筋祠前的徘徊[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2).
[4]裴伟.令名垂万谷,事半属荒唐——露筋祠诗话及其他[J].江苏地方志,2007(4).
[5]李保华.露筋祠传说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5(2).
[6]胡梦飞.明清时期苏北地区水神信仰的历史考察——以运河沿线区域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3(3).
[7]胡梦飞.漕运、河工与水神崇拜[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
本文系2018年江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运河文化带”建设视域下的露筋娘娘传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1029952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