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金妹
(福建省浦城三中 353400)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便开始产生变化,更加关注“做”数学.所谓的“做”数学,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以此来使得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活力被调动起来.本文将以人教版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为例,来试着探讨一下在“做”数学的背景下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做”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而最便捷的方式便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由此教师可以采用理论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从生活中去寻找教学切入点,以此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动力能够被激发出来.而且,通过将数学理论知识引申到实际生活之中,能够使学生不在拘束于空间狭窄的教室之中,而是让他们能够冲破课本与课堂的阻碍,使学生的潜在能力与思维创造力得到开发,以此来使得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得到养成.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解答一道“轴对称图形”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上学下学的路上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类图形.如“正方形”便是轴对称图形,而在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对的图形是有很多的,如正方形的笔记本、鼠标垫、纸巾之类的.然后再将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从而使得学生的数学视角能够在有效的探讨之中有所扩大.但是,有的时候,一些轴对称图形可能没那么容易被发现.这个时候,便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来为学生提供一个针对性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将这个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由这样一种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方式,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养成,从而来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以至于让学生能够在“做”数学的教学背景下,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式经过历史的“传承”,仍旧有不少教师在使用.但是这样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办法让学生将一些抽象性比较强的数学知识彻底吸收,而部分学生之所以被动的接受知识,也只是为了应付一些考试罢了.由此,教师必须明确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改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中心落实在“做”上面,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做”这一过程,来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乐趣,从而使得教师的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教师在教学数学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学会应该怎样将这个数学知识理解运用.在正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合作过程中有效交流,然后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以此来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而且在小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激发出来,如此一来他们的思维会得到充分的发散,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例如,以“积的乘方”这个小节的内容为例.在其中,有这样一些计算题,即“(-a5)5、(xy3n)2-[(2x)2]3、(a-b)3·(a-b)4、(-5a2b3)·(-4b2c)、3x2y·(-2xy3)”,教师在列出这样一些式子之后,便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并且将这些题目计算出来.而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小组探讨,还能够让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且,在与其他学生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而在学生互相探讨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一旦得到活跃,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数学题,从而使得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此一来,他们的数学思维会得到优化.在此种情况下,便可以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总的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做”数学远比“说”数学重要.教师可以通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以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等方式,来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来让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