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规范性标准和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复习好历史课是一个全新课题。围绕中学新课标的要求,从掌握学习方法、梳理热点专题、把握审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开展习题训练等渠道,就引导学生复习好历史课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历史;答题;复习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考必考科目。全日制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新理念下的中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特点。任课教师在坚持新课标目标任务教学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复习好历史课程,是一个全新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一、紧扣课程,注重方法
中考历史试题着重关注和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了人文内涵,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育人功能及时代创新特点。从整体上看,试题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再现、理解和应用。在进行第一轮课程复习时,教师要根据新课标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影响)的把握,训练学生平时的逻辑理解,考前的熟识记忆;只有应知应会的知识烂熟于心,考试答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对学生来说,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很多、很难;多在内容繁多,难在难理头绪,且不易记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导入一些巧记历史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记牢:
1.奇数记忆法。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
2.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年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3.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4.浓缩轉化法。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5.整数记忆法。南昌起义(1927年)、七七事变(1937年)、南京大屠杀(193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1987年)、香港回归(1997年)、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欧洲共同体(1967年)等。
近年来,中考命题大多贴近历史史实,常用课文中的故事、地图、图表、文物、名人名言、艺术品、邮票等来设置情境试题,并要求考生从历史事件中发掘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借鉴意义。引导学生复习时,教师要熟知这种情况并及时引导学生勤于练习,做好应用自如。
二、梳理专题,关注热点
在第二轮复习时,教师可根据课标要求将课本知识梳理、转化为诸多专题讲解,反复训练,直到熟记并灵活运用。这样做,学生能将历史知识通过古今联系和中外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加深理解和记忆;既能总揽全局,驾轻就熟;又能广泛涉猎,重点突破,取得良好的应试效果。如在复习“新中国外交成就”时,可从50年代外交、70年代外交、90年代外交及21世纪外交等小主题入手,联系到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非洲、东盟、上合组织等的外交关系,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外交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当然,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理清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研究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近年来,各省市命制的历史试题多反映不同领域的热点问题,如某省2017年中考试题给出了1980、1990、2000、2015等四年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的有关数据,要求考生分析出现这趋势的主要原因,反映了哪些政策的效果。再如2017年某省考题给出了汉代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要求考生据此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与近代欧洲殖民活动的区别,以及对今天推行的“一带一路”的借鉴意义,以此来考查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敏感度和判断力,进而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分析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学会审时度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热点问题。
三、审题清晰,答题规范
1.学生审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学会审清题目及其附加的限制性条件,即审读设问,明确要求,学会带着设问有重点地研判材料。对设问的问题,要特别注意把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时空要素释放出来的有效信息,从中锁定该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审清题意后,应将相应的材料迅速整合链接,形成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
要熟悉阅读材料题的基本原则,即“看两头,找信息”。一般来说,命题者要对材料题的首尾两端作简要介绍,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潜藏着解题所需的基本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要把握好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信息,有两则或三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各不相同,其实它们分别联系着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如某市2017年考题给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康熙皇帝说的天下大事皆其一人亲理,分任他人则不可行;英国《权利法案》规定的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条款和英国历史上“无代表不纳税(未经议会同意任何人不得发布征税命令)原则;孙中山先生关于革命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统治故要民族革命,因不愿君主一人统治故要政治革命,因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要求考生对比分析当时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分析中国皇帝的权力与英国国王权力的差异,并结合三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同时分析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学生在阅读、审题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又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性,不能把它们孤立或割裂开来。
要注意找取、发现设问与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与关联课本中的相似点,提取核心素材,组成完整答案。试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析,都应与课本中相关联部分相对应,“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给出答案”。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是以教材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设问需用教材中基本知识来回答。确定了材料题与教材中的某个或某方面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回答问题就不难了;有的设问题还能与教材的相关知识恰好“对号入座”,学生不用费力即刻能找到答案。
要审清、审准设问。在许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导引性或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了限制性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不得照抄材料原句”“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性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基本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考试时要给予充分注意。
2.学生答题的基本要求
要根据题目要求答题。答好第一问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分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答对了第一问,其他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因此,学生在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分析,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面,力求全面准确,有的放矢。
要注意根据分数大小有序答题。分数大的,可以回答得详细一些;分数小的,可以回答得简略一些。注意,答题的格式要规范化,要点要序号化,内容要重点化。
四、精选习题,强化训练
教师在平时教学、训练时,要注意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建立错题档案库,并重复演练;通过这些演练,在学生头脑中要形成鲜明、清晰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当学生再遇到同类试题时就能做到思路开阔、举一反三;就能破解往常的题能看懂、答案难求的状况,做到手到拈来,易于解决。具体做法是:“一看”,即学生要看清楚试题分值,把握得分要点,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数。“二找”,即紧扣题意,回归课本,迅速找到已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三规范”,即答题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以三则题解为例:
1.简述周恩来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功绩。(3分)
答: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注意叙述要简洁、准确)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国崛起》电视片在央视播出后,大国崛起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世界近现代史上,英、法、美、德、俄、日等国强大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强盛、体制的创新以及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开阔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的开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我国不断探索改革,在经济、外交、国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根据材料,说明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答:寻找到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向发达国家学习等。
注意: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转化出来即为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对内改革和借鉴他国经验的对外学习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3.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20世纪上半期,相继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空前浩劫。但在整个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伟大而辉煌的,尤其是在最后30年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和繁荣,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根据材料,说明20世纪特别是最后30年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4分)
答:由美苏争霸到苏联解體,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和平安全的因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和繁荣;人类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以对话促进合作,追求共同发展;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等。
注意:(1)答案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等几个方面。(2)设问分值。材料分析题每问分值不同,分值小的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分值大的则是要深入分析,回答问题应展开论述,详加说明。(3)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要紧扣题意,论从史出,突出重点,表达精炼,即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明确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总之,在复习历史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抓住基础、抓住重点、抓住线索、抓住脉络,不偏不怪,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审题方法、答题方法,将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合起来,形成内化成学生的内在素质。学生要勤学苦练,学会自主、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赢得中考。
作者简介:刘俊朵,女,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教育局教研室干部,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