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摘 要: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是开放大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本文以温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就其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实践进行总结,为其他开放大学提供范例。
关键词: 思政理论课 实践教学 开放大学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各类活动,按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1]。相较“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时空更加开放、参与者更加主动。新时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不断创新育人途径,建设“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第三课堂”(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思政“大课堂”。
一、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现状
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整合温州电大、温州老年大學、温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温州社区大学等办学资源的新开放型大学。学校在创新办学方式的同时对“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设计。
(一)“第二课堂”思政课实践教学日益规范化。在制度方面,学校实施了《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将思政理论课纳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对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学分提出具体的要求。尤其《课改实施方案》明确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第二课堂”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二)“第二课堂”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学校明确区别“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模块。其中“教学实践”模块为“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社会实践和调研”模块、“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模块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社会实践和调研”模块涵盖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参观访问、岗位实习、社会调研等内容;“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模块列举了社团建设、文明寝室和文明修身活动、网络社区活动、技能比赛、演讲辩论比赛、评奖评优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校内实践内容。“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在形式上有了较大创新,在实施过程中便于操作、参与性更强。
(三)“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参与主体多元化。“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部门以外的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教务管理部门除承担课堂内的教学实践外,还要实施社会实践等课堂外实践活动。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制定思政实践教育实施细则,通过各类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机构指导、推动思政理论课科研活动的开展,提升思政理论课教科研水平,通过理论推动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进行。总而言之,更多的主体参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保证“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有序开展。
二、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按照所属的种类,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可以分为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2]。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要求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分工协作保证实践教学在“第二课堂”的推行。但学校虽设立了思政理论课改革领导小组等机构,但是在“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仍自顾其事、按部就班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造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浪费。
(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是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保证。雪涛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但是在实践评价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不明确。《课改实施方案》只是主张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党团组织、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社团组织、社会实践老师、社会实践单位等评价主体,却没有明确各个模块具体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导致评价主体缺失,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有效性。二是评价标准不统一。学校尚未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造成评价流于形式,实践教学难以深入开展。三是没有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相比“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更需要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反馈,遗憾的是目前未见成文对此进行规定。
(三)新媒体在“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思想的交互、知识的膨胀、信息的扩张较任何时代更为迅速。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浏览网站获取信息,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联系千里之外。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时空开放性决定了它不应当局限于线下,而新媒体就是它需要牢牢把握的阵地。学校虽重视思政网站、优质网络课程、微信、QQ社交群等新媒体资源的建设,但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如其所拥有的优秀多媒体资源库未见融入实践教学中,开放大学优势难于发挥。
三、基于“第二课堂”的开放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优化整合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合理化配置、高效率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育人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3]。思政理论课改革领导小组应将“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纳入思政理论课程改革计划,对“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开展研究,定期协调“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应优化实践教育资源配置:一整合教学资源,编写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实践教学内容,造成资源浪费;二合理配置、高效率利用各类校内外实践资源,调整配置解决资源缺口,保证供需平衡;三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争取社会、政府支持,加大家校互动力度,增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辐射功能。
(二)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
检验实践教学实施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而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应当解决三个问题:谁来评价(主体)、如何评价(标准)、评价反馈。首先,应当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机构、宣传部门、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团委等部门作为实践教育的参与者,应当享有评价发言权。同时应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推动实践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其次,建立动态评价机制。一是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实施不同的评价方法,结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等各类不同实践活动性质,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开展评价。二是在不同的阶段考核不同的实践内容。在准备阶段,应重点考核师资配置、内容设计等;在实施阶段,着重实践活动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度等;在总结阶段,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各个实践教学参与主体的管理能力。最后,应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反馈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思政理论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关注“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以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中的言行变化体现实践教学的最终成效。
(三)利用新媒体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新阵地。一方面利用开放大学多媒体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时间空间。事实上,电大系统每年都会开展学习资源建设,积累了一批优质思政多媒體资源,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思政微课、视频等引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高思政教育的渗透性,增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课堂内外的辐射力、教育力。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加强“第三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学校应积极建设、维护校园网站、微博、公众平台、网络社区等媒体,充分发挥微信、QQ在思政理论课实践教育中的作用,强化新媒体在思政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当建立思政主题网络平台,实现思政教育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5-46.
[2]郭超,汪一江.论高校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4):109-112+127.
[3]北京中医药大学课题组.以“双色主题”教育为指引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76-79.
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浙江电大分会2017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KT-17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