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拥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医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强化职业道德,提高专业水平及操作能力。针对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目的性不明确、专业性不强、缺乏系统培训和资金匮乏等方面问题,本文提出对策旨在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
关键词: 医学院校学生 志愿服务 培养途径
作为高校的重要载体之一,志愿服务活动在功能上具备独特的优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医学院学生而言,主要具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专业业务素质和综合素养。
一、志愿服务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应齐抓医德教育、学科知识、专业理论及综合素质,同时融入学生的志愿服务中,并逐渐探索出重专业、重实践的全员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道路,以时效化、常态化、精品化的志愿服务作为抓手,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医学人才。志愿服务是广大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才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系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切实地把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1]。
1.营造全员参与志愿服务氛围,促进全面发展。
医疗行业重在实践,利用专业优势,设计、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等专业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宣传、义诊咨询、送药下乡等医疗卫生项目服务,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活动中将所学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转换为服务,有效弥补医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经历缺乏的不足,促动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仅专业知识得到有效的应用,而且在不断践行“回馈社会”的理念、增强公民意识,从志愿服务活动中健全医学生人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2]。
2.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彰显高校育人功能。
医学院校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将新医改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新要求融入全员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乐于奉献、团结务实、勤奋上进。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其中的创新模式之一,以校园为基地、以社区为优势资源,为学生搭建有效社会实践平台,从而实现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进一步锤炼了大学文化,凝聚了大学精神,塑造了大学之魂[3]。
3.建设和谐社区,提升管理水平。
因为社区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在社区开展。大学生进入社区,为社区带去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专业的卫生知识和人力资源,促进社区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社区的管理水平获得提升。大学生通常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例如为社区居民做基础身体检查,传播各种基本医疗知识,传授各种日常保健知识和技巧等,尤其是存在经济困难的居民,更会提供一定的基础医疗帮助。上述服务为社区注入新鲜血液,不仅为居民提供子专业的卫生服务,而且向社区传递了正能量和责任心及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精神,这无形中增强了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扩大了医学生的就业人际网络,为求职和就业积累了有益的资源[4]。
4.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无偿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努力帮助困难家庭,积极普及医学知识,主动帮老扶幼,通过一系列活动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效开展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广泛动员医学院校有效资源参与社区建设,改善社区人际关系,净化社区社会风气,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体现社会关怀,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社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5]。
二、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现状
1.志愿服务的内容、形式单一。
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与社区之间的接洽沟通和工作落实,只有志愿服务方和社区双方在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能达成共识(即社区希望得到的卫生服务与医学生所能提供的具體服务相一致),才能更好更和谐地促进志愿活动的有序开展和长期延续。然而实际情况是,对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进行统计,我们发现,能够提供与医学卫生知识相关的技术性服务(卫生知识宣传、医疗、教育等)和进行科普宣传的学生不到25%,同时只有37.74%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创新性,认为创新性一般甚至没有创新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内容相对比较单一,服务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同时,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与不同月份主题活动相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都是为了完成学校团委或学工部等相关部门的任务,存在形式主义、应付了事等特点,使得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具有隐含的强制性,导致志愿服务呈现“阶段性”特征,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6]。由于长期基于这样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不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给社区方面留下不好的印象,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7]。
2.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不强,缺乏系统培训。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当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即医学专业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批有强烈专业志愿服务意识且本身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志愿服务能力的志愿者的参与。但在医学院校却存在这样一个矛盾,高年级学生较为紧张,因为他们处于实习阶段,同时面临考研复习和就业等繁重任务的压力,所以具备一定临床技能的高年级学生无暇参与志愿服务,这就导致大部分医学生志愿者都集中在低年级学生之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临床知识,一些技能操作还不够扎实和熟练,并且一些院校对于志愿服务没有形成正规的一系列学生选拔和相应的培训,造成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量血压、听脉搏等。这就导致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服务的项目深度不够,服务的类别有局限,最终志愿服务的结果与期望值差距较大,志愿活动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无法实现医学院校开展志愿服的专业性目标。
3.志愿容易断层,持久度不够。
医学生的在校时间基本上是两到三年,之后便是实习、考研或毕业离校。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多以低年级班级为单位进行,缺乏年级梯度,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适应和努力后,刚刚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团队的服务流程和模式后,且与社区建立了一定的稳定关系和默契后,又面临着实习考研或离校,不得不终止志愿活动,容易造成志愿服务的断层状况。当第二批低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社区开展志愿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故障衔接不当、服务思路变化、与社区人员又要重新磨合等问题,难以将已有的志愿模式进一步发挥和拓展,或者重新寻找新的服务模式。如此,服务内容、水平、层次、深度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甚至会有一定的重复性。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服务连续性,递进性的欠缺,是影响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资金匮乏。
志愿服务的成功开展和深入,除了无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做很多物质方面的准备工作,更少不了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在志愿活动中,免不了需要一些宣传页,常用药品甚至器械的免费发放,例如:向医疗落后地区提供医疗援助、赠送常用药和常用医疗器械、往返服务地点间的差旅费,等等。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志愿活动经费的来源。学生本身没有经济收入,让学生承担志活动中所需经费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也不可取。虽然有的医学院校制定了相关的志愿服务经费配套措施,但毕竟经费是相对有限的。因此,经费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三、提升医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对策
医学生通过在地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地方社区与医学院校之间的枢纽,将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的资源带进被服务社区,避免志愿服务项目的单一,形成品牌化、项目化。例如开展“爱心学堂、道德讲堂、爱国歌曲大家唱、义修义诊、文明引导、爱护环境、为下岗职工子女义务家教、关爱老年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社区管理和志愿服务,做对社区真正有用的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志愿者,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加强医学院校志愿者队伍的自身培训和教育。同时,对于医学生志愿者来说,要开展真正吸引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医学专业学习内容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项目,除了“为老为小”的服务之外,还应当引入一些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集文体娱乐、保健、心理咨询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8]。统一组织开展服务项目征集和发布,指导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活动。逐步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有效整合社会工作者(社工)和志愿者(又称义工)资源,在社区设置相关志愿服务岗位,招募志愿者,由社工带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构建“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互动服务格局。鼓励社区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示范性、探索性、创新性志愿服务项目,立足社区实际,根据居民需求,广泛开发征集特色服务项目,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作为服务重点,围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等内容,将志愿服务活动做进社区、做进家庭,将志愿服务做精做强。
除了加强志愿服务外,高校还应积极探索长期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如及时跟踪志愿服务进展,加强与社区的联系,获得服务反馈信息,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好志愿服务评优工作,对积极参加活动并取得良好评议的集体或个人进行表彰,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和表揚;加强志愿者的专业系统化培训,加强不同志愿团队间的沟通和交流,多多收集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心得、收获、做法,为后续活动提供模板和榜样,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启超,仰曙芬,岳凤莲.志愿服务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9):24-25.
[2]温录亮,邓晓海,杨琦.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模式探究与实践——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3-96.
[3]谢飞,刘广春.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10):90-91.
[4]杨亚星.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施效果[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3):58-60.
[5]曾王兴.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常态化社会志愿服务的实践分析——以广州医学院为例[J].青年探索,2011(5):45-48.
[6]汪峰.新医改视域下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837-838.
[7]胡荣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13(3):14-15.
[8]谢波,孙子林,杨龑,等.医学生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志愿服务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