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
摘 要: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在信息时代对人各方面都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者在比较国际、国内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指出学生发展应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学习素养、健康素养、创新素养、人文素养、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
关键词: 学习素养 健康素养 创新素养 人文素养 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
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各方面的新挑战而产生的概念,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1]。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2016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所有青年都需要具备的三类主要技能——基础技能、可转移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我国2016提出的学生发展的三大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在综合分析以上报告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生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学习素养、健康素养、创新素养、人文素养及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
一、学习素养
学习素养是学生具有学习的意识,能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能对个人的学习进程进行调控与评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具备的第一个核心素养是学习素养。《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到“学会如何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这一说法的提出是基于当今所处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之一是信息爆炸,知识更新换代日益加快。因此,学生首先要具有学习的愿望与意识,才能在课堂之外广泛涉猎,博识洽闻。其次,勤于反思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毛主席曾说:“人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反思即是一个自我批评的过程。此外,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知道如何查找、筛选、分析与利用信息,才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被垃圾信息所干扰。最后,学生具备学习素养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加速时代的要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学生成为跨界人才,拥有可转移技能。只有成为跨界人才,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不会沦为技术的奴隶。跨界人才,顾名思义即迅速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素养,能快速掌握不同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
二、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指的是学生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3]。包括三個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技能。第一,基本知识与理念即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关于维护身心健康的知识并拥有个人对健康生活的态度。如懂得户外运动的注意事项,懂得如何缓解压力,调适心情,对健康生活的方式有着清晰的认识等。第二,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即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健康生活的理念。如能够经常锻炼身体、合理饮食、早起早睡、适度娱乐等。第三,基本技能指的是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自救和他救的方法。如:会测量脉搏和体温、能识别常见的危险标志,掌握心肺复苏法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是发展“德”和“智”的必要条件。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素养,拥有健康生活的理念和技能,才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创新素养
“所谓创新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修养,即儿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的创新精神和能力”[4]。通常指学生具备运用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及技能提出新想法及进行发明、创造的勇气和能力。
将创新素养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首先,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在当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在这个各种技术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具有创新素养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次,近些年来我国一直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教育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学生具备创新素养是时代不可逆的潮流。
四、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和价值等。具体包括:(1)文史哲三大学科方面的知识;(2)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敏锐的观察和反应能力;(3)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4)文质彬彬的仪态,文明优雅的行为举止;(5)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与人为善、谦虚谨慎等[5]。
人文素养缘何重要?第一,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带来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的发展在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复杂的社会里正确地坚持个人原则,不人云亦云,做出理性选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二,这是一个各种先进技术不断被发明并应用的时代,如克隆、转基因、机器人等。然而,新兴技术的出现并非都能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好处,科技本身无罪,但会被一些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的人非法利用。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国家的未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那么他们的非凡的智力或许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第三,“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的一个分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李开复曾在多次公开演讲中提到,人类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之一是一些工作将会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尤其那些机械重复和标准化的工作。具有创造性的关于人类思想、精神方面的工作不用有过多的忧虑,因为人工智能没有情感,无法满足人们对情感的需求。因此,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拥有个人的道德和信念,丰富的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五、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
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是指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保持倾向性共识和认可的同时拥有跨文化的生存能力。详细来说,文化认同即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感情上的认可和归属感。“国际视野即学生有着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社会科学和人类文明理念的认同,同时还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和胸怀”[6]。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具备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是必要的。首先,文化软实力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一个必要因素。文化的繁荣与辉煌对于国家的兴盛和强大尤为重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学生拥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方能有意识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生拥有国际视野,方能在国际交流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主动将优秀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当今世界已是公认的“地球村”,各国间的利益紧密相连。学生拥有国际视野,有助于形成“全球性思维”或“世界性思维”,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思考和关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8]。其次,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拥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并对不同文化有着正确的理解,才能不致出现文化迷失,并拥有多元文化价值观,更好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与发展,为全人类谋幸福。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2]韩普生.教育——财富蕴藏其中[N].中国教育报,2001-05-24(008).
[3]余小鸣.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07):965-966.
[4]曹红旗,王桂亮.创新素养与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3(9):80-84.
[5]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44-46.
[6]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2):175-187.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8]李政涛.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宣言——解读《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