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才
摘要:创意停顿是指在朗读作品时为表现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而打破常规的节奏划分方法。创意停顿方式不仅能突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以语法规范为前提,以多元解读为基础,以求异创新为重点,从创意停顿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关键词:朗读指导;创意停顿;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06B-0028-03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性的突变。朗读中的节奏则是指朗读者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在语音形式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的变化。节奏在朗读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表达效果,可以顺应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体现朗读者个人的独特解读,突出表达的重点,增强朗读的节奏感、韵律美。
近日,笔者听一位老师执教唐代王昌龄的《出塞》。在教学过程中,教者高度重视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停顿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朗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时,有学生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节奏来朗读,教者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并对学生这种打破常规的节奏停顿方式予以充分肯定。在随后进行的教学评议中,大家对学生这种打破常规的节奏停顿方式大加赞赏,对教者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做法表示肯定。我们暂且将这种在朗读作品时为表现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而打破常规的节奏划分方法称之为创意停顿。创意停顿不仅能突出表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彰显个性,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意停顿为朗读指导吹来一缕清风,为学生打开了与文本对话的又一扇窗口。
一、以语法规范为前提,让创意停顿有规可循
这里的“规”,是指语法的基本规律。我们在看到创意停顿优点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意停顿不是随意停顿,必须遵循语法的基本规律。节奏停顿的目的是便于读者进行朗读,增强节奏感和表现力。但无论是哪种停顿方式,都必须遵循节奏划分的基本规律,符合语法的基本规范。只有这样的停顿方式,才是准确科学的。正如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一样,虽然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终究还是哈姆雷特。同理,我们在追求个性化停顿的时候,也必须遵循节奏划分的基本规律,遵循语法的基本规范。
我们的朗读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和生理停顿四种。以语法停顿为例。语法停顿主要指依照标点符号和基本语法所做的停顿。在常见的标点符号中,顿号停顿时间很短,分号稍长些,句号停顿时间最长。在基本语法规范中,一般以常见的主谓停顿和动宾停顿居多。这些节奏划分的基本规律,是我们在朗读时必须遵守的共性规律。
再来看上例。学生在朗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时,将“龙城飞将”四字连读,这样做并不违背语法的基本规律。一方面,“龙城”是修饰“飞将”的,点明“飞将”的地域,起强调作用。另一方面,从整个诗句来看,“但使龙城飞将在”实际上是三个中心词,即“但使”“飞将”“在”。学生根据中心词来进行停顿并没有违背语法的基本规范,理应得到教者的肯定。当然,我们也要防止一味追求变化而随意违背基本语法规律的停顿,避免违背基本规律随意停顿乱象的发生。
二、以多元解读为基础,让创意停顿彰显个性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揣摩写法,在读中体会情感。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就要求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抛弃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节奏划分的固有方式,树立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和表达。
像上例,教者在学生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节奏来朗读时,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予以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从而让创意停顿充分彰显个性。由此想到我们的常态教学。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教者一般出示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节奏划分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这种强化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七言诗句只能是固定的划分方法,即2-2-2-1,或2-2-1-2。前面的四字停顿固定不变,不同的是后面三字,有2-1或1-2的变化。虽然教者十分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也能迅速掌握这种节奏划分的方法,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缺少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对诗句的感悟常常浮于表面。
细细想来,常态教学中追求统一的节奏划分方法,实际是基于七言诗句“七言”这一数字层面的一种停顿方法。虽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用一种方法去读所有的七言诗显然不太适合。每首诗表达的内容、重点不一样,停顿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而且,朗读的主体——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表达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鼓励学生用属于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像“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我们可以用“但使/龙城/飞将/在”来表现诗句整齐的节奏美,也可以用“但使/龙城飞将/在”来凸显“龙城飞将”李广的重要作用和对他的敬佩之情。
三、以求異创新为重点,让创意停顿不拘一格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一个企业、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创新,从字面上看,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就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等的行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通过鼓励人才的脱颖而出,来推动产品省级、产业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创新驱动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實际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受到高度重视。在一次跨学科听课活动中,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数学课引起了许多语文老师的深思。在这节课上,教者从开始的分苹果、折纸,再到分西瓜、涂线段,都着力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每次进行交流时,教者都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数:想想看,你还可以怎么操作?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折纸认识几分之一时,教者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折出这张纸片的1/2、1/4、1/8、1/3、1/6。在学生找到方法后,教者又及时追问学生:除了上面的分数,你还想折出几分之一?于是在教者的巧妙引导下,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想法折出自己想了解的分数。可以说,整节课都指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科特点有差异,但激发创新思维的意识是共同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课也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以说,教材既是积累语言的例子,揣摩表达的例子,方法迁移的例子,同时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例子。教者要借助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进行语言运用的同时,播下创新意识的种子,点亮创新思维的火花。
而创意停顿以其打破常规的停顿方式,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阅读教学创新实践的一个突破口,可以有效弥补语文教学在创新方面的不足。再来看上例。教者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节奏来朗读时,并没有一棍子打死,予以彻底否定。而是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并对学生这种打破常规的节奏停顿方式予以充分肯定。这样才有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停顿。试想,如果教者一味地墨守成规,用所谓的标准答案予以“统一”朗读,原本百花齐放的局面就不复存在,学生只好按照教者所谓的正确停顿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作为教者,此时不妨等一等,让学生具体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然后再进行判断和引导。当然,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者切实转变观念,着力引导学生求异创新,学生创新的欲望就会被激活,创新的思路就会被打开,像创意节奏停顿这样的创新实践也才不断涌现。
综上所述,创意停顿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以语法规范为前提,以多元解读为基础,以求异创新为重点,就一定能走出创意停顿的误区,让创意停顿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赵赟
Teaching Strategy for Creative Suspension
LIU Ji-cai
(Gaoy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angzhou 225600, China)
Abstract: Creative suspension refers to a rhythm division method in the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interpretation while reading. It can not only highlight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cultivate their creative awareness and competence.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as follows: teachers should start from the real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use the normative grammar as the premise, and base it on diversified interpretation with the focus of seeking differences and creation.
Key words: reading guidance; creative suspension; teaching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