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超
摘 要: 根植于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切入点。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知识的传播与影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从精神文化角度对大学生理想人格进行塑造。
关键词: 新媒体 理想人格 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①如何实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是当前所有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人格培育的影响无处不在,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达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孕育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②。新时代下,本文探讨了如何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在新媒体技术的依托下,对大学生理想人格进行培育。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大学生人格的培育,对于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在影响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因素中,新媒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十分明显,给德育发展带来空前的挑战”③,正因为如此,重视和利用新媒体是当前培育大学生人格重要的手段。
对于大学生来说,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导致对手机过于依赖,这就形成了一些大学生的依赖性人格,“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人格最为显著的异化就是形成过于依赖机械的‘依赖人格”④。这种对技术信息形成的依赖,从一个侧面看,导致这些学生内在人格中潜意识地对新媒体信息产生较强的信任和理解,为思政工作者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产生积极健康的新媒体内容带来契机。
新媒体为大学生培养了积极的价值观,如增强主体意识、强化开放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情操向下、价值观念自我化、民族认同感弱化等各类问题⑤。
从积极方面看,首先,新媒体技术和运用模式带来了“平等交流”的概念,在新媒体平台上,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等级不再成为交流的界限,所有人都能运用同样的社交互动软件进行交流,进而摆脱传统教育中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凭借微博、微信、QQ等大量新媒体平台,大学生与他人有了更多的平等交流机会。在与他人进行图片、视频、信息、文章等内容的即时分享时,从潜意识里强化自我意识判断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在这样的交流中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此外,个人“平等”觀念的滋生也是潜移默化的。
其次,从心理角度看,新媒体为大学生转移、宣泄不良情绪提供了平台,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大学生适当宣泄,有利于身心健康,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
最后,互联网平台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思考世界,形成全局观念,有利于大学培养更多世界性人才,每一位大学生通过新媒体都可以在人格上拥有全球性思维。
但是不可否认,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很多信息能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深刻影响,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⑥。新媒体信息的传递从某种程度上看,加大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困难程度,传统的说教带来的效果可能抵不上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取的信息。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格
传统文化并等于“过时”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潜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优秀文化,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的。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更是新时代人格塑造的重中之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指导和推动塑造了一批批优秀的历史人物,“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塑造理想人格而达成的”⑧。从这一点看,通过推广和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而传统文化与人格塑造具有内在的相同之处。
自强不息的理念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始终秉持进德修业,以德行作为衡量人格的重要标杆,而一个人是否勤奋,是否有学习的动力,是评判的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学习群体,学习的衡量尺度与古人这种标杆息息相通,而日常学习中,树立学习榜样是思想政治工作经常使用的方法,自强不息的精神,特别是同龄人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一定成功的例子,特别容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塑造理想人格的影响因素。
君子之风,“君子喻于义”的理想人格。孔子倡导的是“仁”和“义”,关于义利之辨,孔子主张克己慎独,“君子义以为上”、“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都是对于理想道德追求的定义。把欲望和追求利益控制在道德范围内,以人的社会性战胜人的自然性。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下,当下超前消费理念、奢侈品消费等各类诱惑不断,一些大学生难以守住道德底线,难以控制自己的“可为”与“不可为”。
“大学生处于个体生命社会化过程中质的飞跃时期,价值取向处于激变与裂变状态,在世界文化接榫、移情等多重张力并存的氛围中,难免会出现‘文化混血”⑨。“文化混血”并不可怕,甚至是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导向,但在“文化混血”的现象下,应当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它的内在活力,从而在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过程中起到积极甚至关键作用。
三、新媒体下的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
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方法宝库。当今社会发展飞速,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时代的更新速度,显然与传统的大学人格教育理念、方式格格不入。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内在动力和丰富的人格内涵,塑造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理想人格,是目前我们所需要思考的。
“准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条件”⑩,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呈现更独立化、自由化特征。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网络繁复的信息后,更容易依赖网络和对现实产生独立自主的思想,缺乏集体思维和意识,是目前呈现的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会越来越个体化,特征化。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从传统的面对面教育,信息传递,到今天的视频通话,网络授课,高校教育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多元化趋势。在这样的特征下,如果仅仅使用传统手段做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收效微乎其微。当代有许多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如早年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就是利用电视与传统知识相结合,把中国古代文化用讲说的形式传播,达到教育与育人的目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和多元化。新媒体时代,将原来的社会、校园、家庭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模糊,远在天边的人际关系可能比近在咫尺的同学更加具有亲密性和联络性。社会对于校园生活的关注度也比以往更加紧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强势政治教育模式,在多元化社会和网络舆论背景下,已经不易再有更多进展空间。
四、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方式方法
根据调查,“當代大学生基本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11},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利用新媒体技术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第一,实现“交互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传播关系泛化,激活互动……在新媒体时代,高度开放性、自由性与双向性的网络社会带来的是人际关系的广泛性,打破了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那些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即时通讯可以使人们自由地、无时间、无地域限制地进行交流”{12}。所以,把传统的面对面教育,面对面传播文化,变为网络互动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转变。
第二,将传统文化核心内核逐步改造成新媒体平台网络成果。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古代文献,古代文献主要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而如今当代大学生对于文言文已经非常陌生,特别是堆积如山的古代文献,更不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更不用说其中的优秀文化精神和内涵。但当代大学生又是学习最为积极和乐于接受新概念的群体,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正是全民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喜爱的表现,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依托民众为载体,利用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收获。
在当今以新媒体为信息传递载体的大学网络社会,把传统文化“碎片化”“图像化”,用简短的信息传播模式,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核传播出去。如当下大学生校园“汉服热”现象,利用汉服作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图像化”、“实体化”,使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定兴趣,从而有了解和学习的空间。
第三,传播核心价值观,塑造理想人格。在利用新媒体技术“碎片化”和即时通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发,首先塑造传统文化内核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立德为先,以自身作为表率,通过自媒体传播塑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大学生的典型代表,从而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打造优良的学风和道德风尚。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就其重视人的教育,着重高尚精神境界,注重品格修养而言,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仍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之间,存在着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不仅仅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更能成为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有力武器。
第四,“润物细无声”的工作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潜移默化的特点,传统的面对面,硬式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对文化的基本认同,有益于我们利用潜移默化的工作方式,去唤醒和利用大学生深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征,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
总之,“网络的开放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14},新媒体时代下,尤其如此。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即时性、碎片化特征,可以有效迅速地传递信息,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的。根植于中国大学生内心深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良好切入点,利用自古以来形成的良好的道德观、义理观,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图像化”和“碎片化”传递,使大学生真正吸收和汲取华夏文明的优秀内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目的。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OL].人民网,2016.12.10.
②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2013.3.1.
③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④骆雪.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困境[J].今传媒,2017(12).
⑤⑩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⑥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⑦習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05/c64094-24973220.html,2014.5.4.
⑧刘丽.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作用的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
⑨向欣.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5).
{11}程为民,熊建生.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
{12}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13}高梅,李平.试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14}徐建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参考文献:
[1]高梅,李平.试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13-15,112.
[2]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64-66.
[3]刘丽.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作用的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
[4]徐建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02):1-3.
[5]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71-74.
[6]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7]向欣.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9):98-102,107.
[8]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9]程为民,熊建生.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4):68-71,87.
[10]骆雪.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困境[J].今传媒,2017,25(12):42-44.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2017SJBFDY449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