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庆
摘 要: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重要内容,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与形成极大地推动了语用学的发展。语文教材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对于教材语言的应用,应保证其正确性与科学性。本文就基于言语行为下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 言语行为论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教材分析
1.言语行为分析
“言语即是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言语行事。言语行为理论自英国哲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言语行为理论已经为语用学中的重要内容,现在属于语用学理论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并且极大促进了语用学的发展。言语行为提出的核心概念指出了人们的言语就是行事,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说出某句话的时候就已经实施了某种行为。在英国哲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中,将言语作为一种行为看待,为言语赋予实际的行动意义,你在说出某种话的同时就已经实施了某种行为,如果你说出的话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也就是做出了不好的行为,必须对你的言语负责。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对“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语言观点提出了质疑,启发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之前,人们对于言语与行为之间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区,认为当你说出一句话,你的语言就只是在描述某一事物的某种状态,或是你只是就某种事实进行了说明而已,并不具有任何的行为意义,你的言语也不会引发任何行为。这样的认识显然存在片面性,走进了行为与言语的认识误区,例如当你需要一件东西,你向别人提出你的需求,你此时的言语并不是在描述某一种状态,你是具有某种实际的交际意义,但如果对方对你的言语不能正确的认知,就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在言语行为理论提出后,就对言语行为做出了准确的划分与定位,即描述句与施为句。描述句就是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某种状态,或是对某种已经存的事实进行说明,但是在进行描述与说明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正确与错误两种情况,例如“日本在亚洲”与“中国在美洲”,这两句同是描述句,但是一句进行了正确的描述,一句却进行了错误的描述。而施为句则是表明说话的人在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明某种行为,例如“我要主持一场婚礼”,对于言语行为分析,简单总结起来就是“说话即是做事”,说话的人说出了具有一定意义的话语,就表明他做出了某种行为,即是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被提出后,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在言语行为理论后期的发展中,赛尔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对早期言语行为理论的完善,使得言语行为理论获得了进步与发展,也促进了语用学的进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某一人说出的话语得出了说话人在话语以外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甲说“我们明天去看演唱会吧。”乙说“我明天要去考试。”通过乙的回答,甲明确得知了乙明天不可能去看演唱会,这就是间接的言语行为理论。
2.基于言语行为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2.1教材语言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
初中语文的教材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自我国教材统编以来,初中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在文化的选择还是在内容的编排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完善,为初中广大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了优秀的服务。但是教材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的语言是不容忽视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教学内容与教育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只有通过正确与科学的语言才能够展现出教材的文化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基于语言行为理论下,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十分有必要。
教材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应在语言的选择与组织方面做好质量把关。当前我国初中的语文教才在内容方面总体呈现出三个板块,即文化内容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实行统编后,教材内容与语言均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引进了许多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在语言的需要选用与表达方面正在向言语行为理论方面靠近,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与进步,但存在一些问题。
2.2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2.2.1描述性语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分析
描述性语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应用是要求对教材中选取的内容在语言的表达方面要清楚,不能在语言方面产生歧义。要将描述语言与施令语言做出准确的划分。近几年我国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整改,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方面将许多外国名作加了进去,供学生学习,但是由于外国名作的创造背景和宣传的文化思想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外国作品的选择与编排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外国作品的介绍和板块的设置方面要准确,不能让教材带领学生走入学习误区。例如在七年级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费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歌作品进行学习,在板块的设置方面将其归纳为“生活与哲理”的篇章,哲理板块的归纳,就是对这两首诗的语言定位与说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费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两篇优秀的文学主要是表明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及人生方向的选择,运用“生活与哲理”这句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再准确不过,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将这两篇讲生活与人生哲理的文章编排到七年级下册的“家国情怀”这一章,运用“家国情怀”对其进行定位与描述,则明显不合情理,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描述性语句在语文教材中的运用。
2.2.2施为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分析
施为句即表明说出的话语表示了一定的行为。例如“我现在很热,我要吃一块大西瓜。”这句话表明了说话人的行为,即施为语句。言语行为体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会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当前语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都有着较为固定的格式,这里以七年级下册几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为例:每一单元均是分为四个模块,例如在第一单元中,第一模块的主题是群星闪耀,第二模块的内容是家国情怀,第三模块的内容是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最后一个模块是名著导读与课外的古诗词诵读,在这些描述性语句的后面会接连出现施为性语句,例如在家国情怀的后面会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精度、字斟句酌,学做批注,了解抒情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怀。”通过这些施为性的语句,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目标,提出了要求,让学生明确了自己在本单元、在本篇课文中主要做到什么,通过施为性的语言,明确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施为性语言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也准确把握了施为性语言的要点,并将其正确运用到了语文教材中。
2.2.3间接言语行為理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分析
间接的言语行为理论是指我们通过说话者的话语获得话语外的意义,即称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例如甲说:“今天天气有点凉,我感觉有点冷。”乙听到了甲的话,给甲披了条毯子,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说对最初的言语行为理论做了极大的完善,并且极大促进了语用学的发展,也是教材语言的重要组成,并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当前我国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也得到了正确的应用。在这里以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为例进行说明,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的第二模块是对于科技之光的学习,主要的学习内容有克劳斯·冯·克利清先生的《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及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等文章的学习,在主要的文章学习之后,又对学生提出“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要求,从这句语言中我们可以得出需要做一些实验与研究,弄懂应该怎样做到对事物有条理地说明这一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正确运用及作用。
3.结语
初中语文的教材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教材中的语言是不容忽视的内容。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言语行为理论下,初中的语文教材正确掌握了语言运用的重点,准确表达出了教材的文化内容,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俊阳.基于言语行为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研究[J].语文建设,2018(07):14-18.
[2]乔晖,史成明.中美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7(12):78-81.
[3]高岳成.初中学生实施“海量阅读”的几点思考[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7(10):4-6.
[4]文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修辞格分析及其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5]冯明.初中语文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语文教材情况分析之三[J].荆楚学术论丛,2015(0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