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枫 王英国
摘 要:塑造“复兴号”良好的公众形象对提高“复兴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代表”彰显了十九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精神。从公共关系形象角度研究“复兴号”的公众形象,通过对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与十九大精神相结合探究塑造“复兴号”公众形象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公众形象;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3.015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是由中國铁路总公司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复兴号”公众形象是指“复兴号”亮相后通过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地位和综合印象。“复兴号”作为一个新兴的动车组列车要想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首先取决于它的公众形象。如何提升“复兴号”的公众形象,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铁“走出去”战略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1 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 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的可行性
1.1.1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的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进步,为“复兴号”动车组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复兴号”通过多次的研发和实验,最后以高速、安全、舒适、智能、低耗能等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增加了国内外对“复兴号”技术含量的认可度,提升了“复兴号”的形象;亚投行倡议提出后,不仅亚洲国家积极申请加入,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也纷纷加入,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产生了“品牌效应”,这也增强了国际社会对“复兴号”的认可。
1.1.2 稳健的政治环境是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的政治保障
科技创新与政治环境密不可分,科技创新往往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一个国家政治动荡,硝烟四起将迫使人们为了保全自身而不能安心进行科技创新。我国稳定的政治态势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复兴号”动车组技术之所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是与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国家制定的科技创新的战略密不可分的。我国是一党执政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降低了“复兴号”高铁技术普及和推广的难度,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复兴号”高铁技术的认知度。
1.1.3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有着推动和鼓舞作用。“复兴号”作为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是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好的诠释。
1.2 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的必要性
1.2.1 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是对“中国制造”质疑的有力反驳
“中国制造”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遭到了质疑。在国内,人们形成了进口商品质量优于“中国制造”的思维定式,国人大量使用进口商品,海外代购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途径之一;国际上质疑“中国制造”质量的舆论频繁出现。将“中国制造”打上了假冒伪劣的标签,严重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形象,增加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难度。“复兴号”的亮相以高速、安全、舒适、智能、低耗能等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将重新刷新人们对“中国制造”的认知,是对“中国制造”质疑的有力反驳。
1.2.2 打造“复兴号”公众形象是提升中国铁路企业形象的迫切需要
中国铁路总公司非常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使社会公众对中国高铁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对中国铁路企业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复兴号”采用了国际领先的高铁技术,在安全性和舒适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中国高铁的“ 代言人”,对中国高铁企业形象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的策略
2.1 加强对“复兴号”公众形象宣传的资金支持力度
要想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就要对其进行大力宣传,将“复兴号”出现在重要的场合或大事件中,强占制高点,让重大事件成为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的载体。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复兴号”公众形象宣传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举办“复兴号”动车组展览会和组织大型公益赞助等活动来提升“复兴号”的公众形象。在国家资金支持下,定期定点举办“复兴号”动车组展览会,将“复兴号”领先的科学技术和所取得的成就公之于众,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复兴号”的了解,从而提升“复兴号”在人们心中的整体印象。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复兴号”犹如一条银色的“蛟龙”摆放在展台上,引来众多观众的参观。让观众为之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复兴号”动车组领先的技术,对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企业通过组织大型公益赞助活动来提高企业形象的方式一直被推崇,通过组织大型公益赞助活动显示了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2017年1月20日,以上海铁路局主导联合其它赞助商举行了以“让爱吉时回家”为主题的春运公益高铁活动,这场公益活动不仅让背井离乡辛勤工作的人民和返乡困难的大学生平安返乡,还为中国高铁做了一次有力的“代言”。“复兴号”在国家资金支持下组织开展公益赞助活动,通过对社会的服务来提升“复兴号”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从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2.2 政府制定战略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
2.2.1 政府与媒体建立联系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仅仅依靠企业自身举办的活动进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与社会主流新闻媒体建立联系。“512汶川地震”伤亡极其惨重,政府与媒体进行合作,第一时间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报道,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党的形象、政府形象。社会主流新闻媒体具有权威性、时效性、真实性、广泛性等特点,政府与媒体建立联系能够对“复兴号”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宣传,并形成舆论导向,从而提高“复兴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2.2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
“一带一路”致力于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其中发展交通是一个重要方面。“复兴号”可以搭载“一带一路”的便车,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对“复兴号”进行宣传,并开通与沿线国家之间的高铁,让受众接触到“复兴号”,并通过真实体验提升“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整体形象。
2.3 运用文化手段提升“复兴号”公众形象
2.3.1 塑造“复兴号”高端品牌形象
企业高端的品牌形象不仅对人才有吸引力,还对合作伙伴和社会公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企业的品牌形象更多表现在企业文化上,如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著名品牌之所以成为世界知名连锁品牌,就在于它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美国文化的代表者。“复兴号”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列车,在“复兴号”列车内部设计和服务上都应该体现出“中国元素”。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求“仁”与“礼”,“复兴号”无论在内部设计和服务上都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走向国际时应传达出“和平外交”大国形象,这有利于提升“复兴号”的品牌价值,树立高端的“中国标准”品牌形象,努力将“复兴号”高铁塑造成中国文化的代表者。
2.3.2 善用名人效应为“复兴号”代言
用著名人物为“复兴号”代言,是一种巧妙而又自然的形象传播方式。对“代言人”的选择也要尽可能恰当,即能够代表“复兴号”的形象又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2015年11月25日,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6+1)在苏州完成了一系列密集活动后上演了一場“压轴大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参会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一起乘坐从苏州前往上海的高铁,是史上最强的高端乘客阵容,为中国高铁带来一次最强有力的“代言”。
3 塑造“复兴号”公众形象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意义
3.1 加快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兴号”作为中国高铁一张靓丽的“名片”塑造其良好的公众形象对加快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早日实现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进行有着促进作用。“复兴号”依靠技术上的精湛和安全运营上的保障而赢得了世界其他各国人民的支持和肯定,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中国的高铁,这提高了“复兴号”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高铁的认可程度,更加推动了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中国高铁“走出去”后将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在高铁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高铁技术继续创新和完善,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3.2 为中国建设“科技强国”和“高铁强国”提供有力支持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拥有中国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它带领中国高铁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的华丽转身,标志着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的飞跃。“复兴号”动车组的成功研制和运营,不仅实现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还引领中国走向了世界,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是中国建设“科技强国”和“高铁强国”的重要体现,加快了十九大精神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塑造“复兴号”良好的公众形象既体现出中国高铁技术的腾飞又贯彻了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 相信“复兴号”良好的公众形象会成为我国建设“交通强国”的有力支撑,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科技强国梦。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复兴号”背后的科技强国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6-2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17,(10).
[3]张克.公共关系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方正玺.公共关系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究[J].当代经济,200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