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霞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关于“阅读整本书”的要求,我校积极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在实践和探索中确立了整本书阅读的三种课型:第一种是“导读课”,也叫“推介课”;第二种是“推进课”;第三种是“交流分享课”。所谓的“交流分享课”,指的是在学生读完整本书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和提升,目的是通过交流,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让学生与所读的整本书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以较为深刻的启迪。本文着重介绍“交流分享课”的有关策略。
一、学习预测
引导学生依据书名、目录、插图,或者隐含在文章里的线索,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猜想和预测。如阅读《35公斤的希望》这本书,拿到書后,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35公斤的希望》到底在写什么?35公斤是重量单位,怎么来形容希望呢?难道希望也是按公斤来计算的吗?……先让学生说说起初的质疑,再让学生说说,阅读这本书后,书中的内容和自己之前的猜测是否一样。
二、捕捉重点
一本书中往往有很多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作者写作的重点,或人物,或动物,或事物,等等。找出了章节的重点,以此引伸出去,就容易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如阅读《绿野仙踪》这本书,先引导学生阅读目录,知道这本书有23个章节的故事。然后再把故事里出现的人物列出,找出中心人物,了解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试着列一张人物关系表。这样学生就易于从整体上把握重点,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
三、进行统整
有的书是紧紧围绕人物的命运展开的,这就需要围绕这个人物设置统整性的问题,以此问题展开讨论,来交流书中内容。如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可以提出:什么是历险?文中写到汤姆的几次历险?故事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又如阅读《绿山墙的安妮》,可以问:书中写了安妮怎样的身世?她一生中经历了哪些事?
四、尝试联结
当学生读完一本书,教师在交流课上需要学生品读语言或情节,交流读书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时,就需要采用联结的方法。常见的联结方法有以下几种:如《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遭遇了哪些事?(与书中内容的联结)如果你是安妮,你会怎么做?(与读者本人的联结)在你生活的周围有像安妮一样的人吗?(与生活的联结)你觉得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何在?(写作目的的联结)与之前阅读过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相比,她们有什么相同之处?(与另一本书的联结)。
五、指导推论
利用比较多的证据,运用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对文本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做出假设和判断。如《绿野仙踪》这本书被称为“美国的《西游记》”,书中的稻草人、铁皮人、狮子和多萝茜他们的愿望是谁帮助实现的?书中没有明确写出,这是为什么?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信息,并做出假设和判断。从表面上看,有北方女巫、南方女巫等在助他们一臂之力,其实真正帮助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后,在磨练中他们获得了勇气、智慧和爱心,从而茁壮成长。当他们克服了自身的缺点,无形中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六、引导比较
阅读一本书,书中往往出现许多人物,而且人物关系复杂。如《城南旧事》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比较一下这些人物的特点?并用“★”表示对他们的喜欢程度。
七、组织辩论
看完一本书之后,学生对书中的主要事件、主要情节都已非常了解,对书中的人物个性也有一定的认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不断调整的状态,对于书中人物的做法他们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通过辩论的方式,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如《狼王梦》中的紫岚,为了实现心中的狼王梦,付出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她这么做值得吗?请学生就这个话题展开辩论。引导学生逐渐明白:其实有梦想并没有错,关键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做了些什么,是如何做的。
八、开展竞赛
读完一本书,学生对书中的内容都已熟悉,教师可以针对书中的内容组织开展竞赛。答题分必答题和抢答题,题型可以是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最后根据得分高低,评出优胜的小组,颁发“优秀阅读小组”奖状,并张贴在班级。在阅读交流分享会中,对发言比较积极、正确率比较高、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评其为“阅读之星”并颁发奖状。通过竞赛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是否认真阅读;另一方面因为引入了竞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从而促进认真阅读习惯的养成。
九、运用视觉化
有些科普类的书常常介绍很多的动植物,可以运用视觉化的方法,让学生画一画,加深对书中内容的印象。如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后,可以布置作业:看完本书一定令你大开眼界吧!请根据书中的描述,画出一种昆虫,并请把它的特征(脚、触角、翅膀、眼睛等)标示出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