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晖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 骨科,重庆 开州 405400)
目前,临床骨科处理难度较大的一种骨折类型则为胫骨平台骨折[1],此为关节内骨折。治疗目的和关键在于完整恢复膝关节关节面轮廓、稳定膝关节、骨折端对线对位,恢复下肢力线,进而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但传统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多并发症、创伤性大等缺陷。近几年来,医学界不断深入探索人体生理解剖,逐步改进治疗技术,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和固定已发展为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主要操作方式[2]。但目前有关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手术应用价值和疗效仍需大量循证依据进行支持。针对此状况,本研究纳入我院2016年4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组重点讨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行性。具体报告如下。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4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各患者均有明显的胫骨平台骨折体征和症状,且接受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对照组:女性21例,男性24例,年龄23-56岁,平均为(42.6±1.1)岁,受伤到入院时间1-8d;研究组:女性22例,男性23例,年龄23-57岁,平均为(42.5±1.2)岁,受伤到入院时间1-9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
入选标准:①以往膝关节功能正常;②均知晓此次诊治方案,并同意参与;③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不愿配合此次诊治者;②非闭合性损伤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中途脱落研究者。
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在schatzkerⅡ-Ⅲ型前外侧相应位置做切口,暴露胫骨平台骨折线,将半月板筋膜组织切开,暴露关节面,明确骨折移位和平台塌陷状况,若平台塌陷则实施开骨窗顶抬植骨复位处理。确保复位满意后,实施固定。Schatzker Ⅳ型骨折者,在前内侧相应部位做切口,复位固定骨折方式与schatzkerⅡ-Ⅲ型骨折相同,若患者存在软组织损伤,则根据其状况给予修复处理。
研究组接受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Ⅱ-Ⅲ型骨折者,骨折外下方相应位置做切口(3cm左右),暴露骨折线,关节镜协助下,用克氏针实施撬拔复位处理。复位难度大者,在平台下做骨窗2cm,复位处理下凹骨折块,用克氏针钻入到骨折塌陷部位。复位满意后,置入2枚克氏针到平行关节面之下1cm部位。确保关节软骨面平整光滑和骨折块固定效果。直至满意后,顺着克氏针位置置入2枚空心钉固定。若骨块较大,则给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固定。
Schatzker Ⅳ型骨折者,靠近小腿内侧部位做切口,暴露骨折,远骨折端用LCP钢板内固定法固定,撬拔复位近骨折端,直至关节软骨面复位满意、恢复平整后,拧紧螺钉,并固定内踝骨骨折片。针对损伤轻者,在内侧平台之下做切口,暴露骨折,骨折复位。用复位钳做暂时固定,在关节镜协助下,确认骨折复位和软骨面平整状况,无误后实施固定。
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如膝周软组织损伤、局部感染、关节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比较。
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用称重法测定)、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并比较。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χ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27%低于对照组27.27%,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详见下表1。
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详见下表2。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n,(%)]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各指标(±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各指标(±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 住院时间(d)研究组 55 88.3±12.1 145.3±13.5 6.5±2.1 4.2±0.3对照组 55 104.6±12.3 295.6±15.4 10.9±2.3 6.8±1.1 t-- 5.9748 46.4162 8.9350 14.4222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因医学界各项技术逐步发展和改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理念逐步转变为生物学固定,不仅重视骨折治疗,也注重保护和治疗半月板、关节韧带等组织。临床常见关节内骨折则为胫骨平台骨折,因人体膝关节结构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时,不仅需确保复位良好、关节面完整且光滑、固定牢固等,还需治疗半月板、关节韧带等合并症[3],以早期锻炼膝关节功能,尽量恢复关节功能,以免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膝关节屈伸功能限制等并发症。
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恢复的稳定性、骨折端坚强内固定、关节面恢复的连续性的重视度较高[4],以便可早期实施功能锻炼,但因手术创伤性大,会加大关节粘连、术后感染的可能性,且若患者合并关节腔内损伤,则难以处理。1985年,临床将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5],总结其优势为:①切口小,对骨折附近软组织和血液循环的损伤性小,降低不愈合、膝关节粘连和感染发生率,为膝关节功能恢复和骨骼愈合创伤生物学环境[6-7];②可处理合并损伤;③低并发症;④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⑤术后可在不切开关节囊的状况下进行,切口少,将关节所受干扰性降至最低,促进术后恢复,与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理念更相符[8-9]。此外,关节镜辅助手术,可确保术野清晰,在直视下复位关节面,指导螺钉加压程度和进钉方向,确保正确固定和复位骨折;降低X线片透视次数,可在直视下清理脱落组织。不直接暴露关节腔,对功能恢复有利。本研究中纳入11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组讨论,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更为突出。且此结果与王世坤等学者报道相符[10]。
笔者总结自身经验后,认为虽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手术疗效突出,应用价值大,但对操作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否则可能出现灌注液外漏、骨折分离移位等状况。所以,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关节镜操作技术。综上,建议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术,创伤小,并发症低,对术后恢复有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