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霞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患的疾病,而且一部分人治疗之后会留下意外后遗症,并且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即使能抢救下来也会有比较严重的后遗症,对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此类患者的治疗周期比较长,患者的心理也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所以后期的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次试验对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患者进行了心理方面的研究,详情见下文。
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9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均有4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包括33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是46~78岁,平均(61.9±2.5)岁;干预组包括31例男性患者和17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是47~77岁,平均(61.6±2.6)岁。调查显示,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对对照组的48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进行常规的传统的心理护理,主要包括血压心率等常规测量,以及健康知识的讲解、常规的治疗。还会叮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1.2.2 干预组干预方法
而干预组的48例患者,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综合性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健康知识的宣传与讲解。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宣传相关的疾病知识,比如开展讲座、发放知识手册。向这些患者还有其家属阐明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向患者讲解相关的娱乐活动(比如适当的社交、适度的运动等)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第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状态分析。干预前,医护人员对这些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打分,然后根据患者的状况,以适当的话语、语气向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发病机理、治疗方法等)进行耐心讲解。时不时的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向患者灌输相信医护人员的思想,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首先,医护人员应该对每位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健康状态进行分析、掌握。然后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了解其是否存在经济压力、社会压力等等。
然后,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对这48例患者进行分组,并制定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案,之后落实。比如说,一些患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病情,进而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担忧、否认,这时医护人员应该向其认真讲解疾病知识以及一些成功案例,让患者树立信心。还存在一部分患者,对于治疗之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而抑郁、烦躁,甚至绝望,之后还可能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这时,医护人员应该告诉其药物治疗的细节,治疗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是需要长期治疗搭配自己健康心理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的。另外,还有一些患者对医护人员存在怀疑,担心医护人员不关注自己,对自己的治疗不上心,从而产生抑郁、易怒等情绪。这时医护人员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对其多加重视,良好的交流时彼此产生信任的基础,时间久了,患者的一律自然就会消失。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护理之后,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干预后各项指标进行评估,以便于进行比较。
第一,本次研究采用焦虑抑郁评分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评估,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其SDS标准分大于等于五十分,有焦虑症状的患者的SAS评分也是大于等于五十分 。
第二,本次研究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这96例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评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睡眠质量、社会功能、肢体功能、心理功能;然后采用简易智能量表对这些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了测量,低于27分的患者即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第三,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了综合评分。
对对照组和干预组的SAS、SDS进行评分、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这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结果显示,干预组无论是SDS分、SAS评分还是生活质量评分都比对照组明显优异,差异非常显著,详细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极其明显,详细数据见下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分析(±s,分,n=48)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分析(±s,分,n=48)
注:与对照组相比,*P小于0.05。
组别 例数 睡眠质量 心理功能 肢体功能 社会功能干预组 48 25.24±0.81* 26.59±4.69* 26.52±1.88*22.55±2.12*对照组 48 14.62±0.49 17.44±3.50 14.20±1.14 16.46±1.91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对照组和干预组的MMSE的评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MMSE的评分对比
调查显示,干预组患者的46例患者都满意,满意度为100%(46/46),而对照组患者中只有35例患者是满意的,满意度为76.1%(35/46)差异非常明显。详情见表4。
表4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脑血栓指的是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一般情况下,偏瘫是最主要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此种疾病一般发生于中老年人,五十岁以后,而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1-3]。
脑血栓意外后遗症的临床表现:第一,偏瘫:这是脑血栓最常见的一种后遗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第二,丧失语言能力:运动性失语表现为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感觉性失语则无语言表达障碍,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命名性失语则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第三,较大范围或多次复发也是脑血栓后遗症的症状: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精神萎靡、易激动等。第四,其他症状:头疼、眩晕、恶心、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眼花、多汗、心悸、步伐不稳、颈项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不能耐受噪声等[4-7]。
脑血管后遗症患者存在肢体瘫痪以及语言障碍等症状,其生活难以自理,心理及精神负担较重,临床护理人员将本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分为自卑焦虑型、依赖型以及悲观恐惧型三类。由此,本次研究对本院的96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对干预组患者进行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之后,这些患者的消极心态大大消除,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提升。但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护理后,上述研究结果与黄晓青在相关研究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证实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消极情绪。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需要很长的治疗周期,因此,患者会受到疾病的极大影响,他们存在肢体功能障碍,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与照料,而且非常容易产生消极的的心理情绪;而且患者存在严重的语言功能受损,语句不清,甚至部分患者出现口角流涎、表情异常的情况,这时患者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心理护理干预采用心理学的知识,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对患者进行护理:针对自卑感较强的患者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针对悲观恐惧型患者予以健康教育,采用开展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丰富患者的疾病知识,并与亲属一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缓解患者由于恢复期长造成的悲观失望情绪;针对依赖型比较强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加强与患者的交谈,充分了解患者的性格、心态,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采用耐心、热情的方式,向患者讲解恢复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帮助患者从思想上意识主动接受康复锻炼[8]。心理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的消极心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升治疗和康复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患者进行综合性、针对性心理干预,不仅能够平复其消极情绪,还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早日恢复身体健康,所以,心理护理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