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娴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疾病中的多发病,又称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多为良性结节。虽然,甲状腺结节不对生理机能造成损伤,但有潜在癌变的可能,也影响患者的美观[1]。微波消融治疗可利用高温使结节组织凝固性坏死,甲状腺结节临床疗效接近于手术治疗[2]。在微波消融治疗中,在影像技术引导下操作,超声具有无放射性、无创的特点,进一步提高电极针进针的准确性,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是甲状腺结节的常用治疗方法[3]。本文将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38例患者为案例,分析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的并发症情况,以提高微波消融治疗质量。
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38例经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8~79岁,平均年龄为(46.61±10.25)岁;其中,男性11例,女性27例;单发结节17例,多发结节21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采用设备:微波消融治疗系统ECO-100C3,一次性微波消融针,型号:ECO-100A13,在便携式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仪VINNO5超声引导下启动系统[4],患者取仰卧位向后倾,进行消毒铺巾,超声引导下局部麻醉,经皮刺入电极针,电极针放至甲状腺结节内,打开消融系统,进行消融,单个病灶的进行原位一点布针治疗[5],多发病灶的进行多点布针消融,目标能量25 kJ,电极输出功率80~120 W,直至结节组织大部分或全部凝固。在微波消融过程中,超声监测器始终保持电极针发热中心位置与邻近组织距离≥1 cm[6],部分需进行二次消融治疗的患者可在间隔3~10 d后再次消融治疗[7]。
38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术前进行使用“液体隔离带”方法以预防并发症,隔离带的选用根据病灶的具体临近位置给予实施,患者手术麻醉时,用2%利多卡因溶液或稀释液注入甲状腺前包膜和颈前肌局部浸润麻醉及隔离,随后在甲状腺外包膜及颈动脉间隙、甲状腺后包膜与食管间隙、甲状腺后包膜和喉返神经间隙进行分离,形成安全隔离区域,以保护颈动脉、食管、神经等重要结构。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8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9.47%,23例未出现并发症患者均在甲状腺组织周围注射了“液体隔离带”进行预防。颈部疼痛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分析(n,%)
对出现术后放射性耳根痛、术后放射性牙痛的患者无需任何处理措施,在疼痛持续3~4 d后自然缓解;对于出现颈部疼痛患者,给予利多卡因在颈前肌与甲状腺前被膜间注射治疗;对于出现出血患者,进行及时压迫止血治疗;对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患者给予强的松或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经治疗后,15例患者并发症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38/38)。
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原理是通过电极针直接传导热效应,使电极针周围局部温度骤升,使结节组织内的蛋白质变质发生凝固性坏死,达到消除结节的治疗目的[8]。然而,微波消融治疗温度高,甲状腺组织周围有淋巴、血管、神经分布,容易出现术后疼痛、出血等并发症[9]。利多卡因液体隔离带的建立可有效缓解邻近甲状腺组织术中、术后的疼痛,有效保障持续消融治疗,减少周围组织受高温损伤,提高治疗效果[10]。同时,液体隔离带也有效避免了喉上与喉返神经损伤,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吞咽疼痛等,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11]。因此,甲状腺结节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治疗后容易出现疼痛、出血、神经损伤的等各类并发症,在治疗中要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可合理使用“液体隔离带”方法以预防并发症发生[12],要加强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术中细心操作,对病灶位置特殊,靠近甲状腺前后包膜、大血管、气管等重要者消融治疗要慎重,术中要避开大血管,积极采取针对性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结果显示,颈部疼痛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综上所述,甲状腺结节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后容易出现疼痛、出血、神经损伤的等各类并发症,在治疗中要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可合理使用“液体隔离带”方法以预防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