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当前外科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1]。以往肺癌都采用传统开胸手术, 其优点是手术视野暴露充分, 但需要切开胸壁肌肉和肋骨, 操作时间长, 创伤大[2,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在本院治疗的90例早期肺癌患者, 对比探讨了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开胸肺叶切除术这三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治疗的9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9例,女41例, 年龄38~70岁, 平均年龄(55.15±10.24)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腔镜楔形组、腔镜肺叶组、开胸肺叶组,各30例。
1.2 方法
1.2.1 腔镜楔形组 采用胸腔镜楔形切除术治疗, 患者取健侧卧位, 双腔气管插管, 单肺通气, 全身麻醉。取腋中线第7或者第8肋间做长1.2 cm的观察孔。置入探头观察有无胸水及胸膜粘连情况, 并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做长约4 cm的观察孔, 在电视下行腔镜器械操作手术, 行肺楔形切除术,仔细探查胸腔各部位, 见明确淋巴结切除取样, 未见淋巴结则取部分脂肪送检, 不行淋巴结清扫。
1.2.2 腔镜肺叶组 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 操作准备同腔镜楔形组, 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做完长4 cm的主观察孔后, 在腋后线第7肋间做2 cm的副观察孔, 探查肿瘤位置大小, 在电视直视下行肺叶切除术, 并在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
1.2.3 开胸肺叶组 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 患者全身麻醉, 双腔气管插管, 术中单肺通气, 取健侧卧位, 在第5肋间取长约15 cm后外侧切口, 逐层分离组织, 撑开肋骨暴露手术视野, 探查肿瘤情况, 在直视下完成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术中、术后情况;观察三组术后并发症;于出院后3~12个月内进行随访, 记录三组肿瘤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由少到多依次为腔镜楔形组、腔镜肺叶组、开胸肺叶组, 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腔镜楔形组、腔镜肺叶组、开胸肺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10.0%、13.3%,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三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x-±s)
表2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三组复发情况比较 术后患者随访3~12个月, 平均随访9个月, 其中腔镜楔形组复发1例, 包括淋巴结转移1例;腔镜肺叶组复发2例, 包括骨转移1例, 淋巴结转移1例;开胸肺叶组复发2例, 包括骨转移1例, 手术切缘局部复发1例;三组术后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全球工业污染的加速进展及吸烟人群的不断增加,肺癌发生率正逐年增加, 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 如何有效的进行早期诊断干预及治疗成为了社会公共卫生的一大难题[4]。近年来, 影像学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临床上能更有效的进行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 通过早期进行医学干预和手术治疗, 能较大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生存率, 降低相关病死率[5]。现阶段, 肺癌最有效的治疗仍然是常规的肺叶切除根治术, 尤其是对于早期发现的肺癌患者, 能获得较理想的远期生存率和治愈率。传统开胸手术对于人体创伤大,术后患者疼痛明显, 恢复时间较长, 而近年来胸腔镜技术的成熟发展, 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尤其适用于一些老年、机体耐受性差的患者[6,7]。
有研究表明[8], 采用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术中出血量少, 对于人体医源性创伤更小,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短, 这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显著少于开胸患者, 说明胸腔镜手术术中创伤小, 能有效减少术后渗出,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但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应把握严格的手术指征, 其术中切除方案应根据患者肿瘤大小、位置及术中胸膜粘连的程度来设计[9]。有学者指出, 肿瘤过大进行楔形切除后对剩余肺组织的通气循环功能有严重影响, 应在术中尽可能控制切除病灶的范围, 减少对自身肺组织的功能影响[10]。
综上所述, 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医源性创伤小, 能有效切除肺部肿瘤, 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且安全性及预后疗效与腔镜肺叶切除术相当, 能作为不耐受肺叶切除术且有高危基础疾病的患者的另一种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