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德智
足踝部骨折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 以往对足踝部骨折患者开展手术复位之后予以金属螺钉内固定术相关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 可吸收螺钉是最近几年采用的新型材料, 在足踝部骨折患者的内固定术中逐渐被应用[1]。本研究选取2015年4月~2017年7月治疗的68例足踝部骨折患者, 评价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实行于足踝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7月治疗的68例足踝部骨折患者, 患者均于受伤后3~8 d到院治疗。患者均属于新鲜骨折, 所有患者均存在压痛症状及局限性的肿胀症状,其活动受到限制, 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症状表现, 不存在张力性的水疱现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 各34例。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24∶10,年龄最小21岁, 最 大63岁, 平 均年龄(38.02±8.33)岁;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23∶11,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62岁, 平均年龄(38.04±8.12)岁。所有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签订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医学伦理会的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金属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全麻), 按照患者的骨折状况行手术切口, 进行钻孔之后选用长4.0~5.0 cm、直径3.5 cm的金属螺钉, 通过骨折片拧入患者的胫骨下端进行加压并嵌插入其骨折面进行固定。实验组实施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给予患者全麻,按照患者的骨折状况行手术切口, 按照患者骨折块的大小采取1~2枚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其后踝部位, 进行固定时选测定钻孔的深度, 进行攻丝之后将可吸收螺钉拧入, 待患者的内固定呈现良好后按照其骨折状况选用松质骨螺钉和钢板固定内外踝部位, 待固定效果理想后缝合手术切口, 按照患者的骨折愈合状况选用适宜支架或是石膏实施外固定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优良率。优:给予患者对应治疗后, 其足踝部疼痛消失, 不存在足踝部畸形, 足踝部相关功能得以恢复至正常,经X线检查呈现骨性愈合, 其骨折线消除;良:给予患者对应治疗后, 骨折得以解剖复位, 患者的足踝关节进行活动时偶尔存在比较轻的疼痛症状和肿胀症状, 不用进行治疗, 其伸屈活动的受限范围在15°以下;可:给予患者对应治疗后,其足踝部存在酸痛症状和无力症状, 伸屈活动受到比较明显的限制, 经X线检查足踝穴出现加宽现象或是存在对位偏差现象;差:以上指标均不满足。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优良率为97.06%,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6.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参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 实验组为2.94%,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
足踝部骨折患者是临床诊治的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 传统治疗方法是对足踝部骨折患者开展金属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但是需要开展二次手术将足踝部骨折患者的金属螺钉取出, 术后并发症比较多, 影响足踝部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2-5]。
可吸收螺钉具有比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不具有毒性和抗原性, 不用给予足踝部骨折患者特殊酶就可以获得水解, 避免对患者开展二次手术取出螺钉, 而且, 随着足踝部骨折患者的骨折逐渐愈合, 可吸收螺钉的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也逐渐下降, 将应力遮挡情况明显减少, 减少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等[6-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优良率为97.06%,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6.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 实验组为2.94%,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实行于足踝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 在足踝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实施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展示较优效果, 呈现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