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亭
胆结石术后切口感染是本科常见的棘手问题之一, 科室非常重视, 本科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05%~20.01%[1-3]。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素比较多, 包括手术间的消毒管理及医院感染科管理的每个环节, 还与患者身体情况及医生的实施方式等许多因素相关[4,5]。本次对2017年1~12月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30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 探讨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并对相应并发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便有效提高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治愈率,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300例接受普外科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其中男200例, 女100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50±10)岁;其中Ⅰ类切口80例, Ⅱ类切口100例, Ⅲ类切口120例;其中术前肥胖25例, 吸烟40例,合并糖尿病28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8例;手术时间36 min~6 h, 平均手术时间3 h;放置腹腔引流管190例。
1.2 诊断标准 300例患者均符合卫生部(现卫计委)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于术后第2、4、6天对所有术后患者的切口进行调查, 同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调查。分析患者的体温单、一级护理单、病程记录、医嘱单、手术麻醉记录、手术记录、化验检查等资料, 对患者术后的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1.4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体重、术中用时、切口种类、切口长度、是否放置引流管, 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00例患者中切口感染26例, 感染发生率为8.7%。三类切口中, Ⅰ类切口感染发生率为5.0%(4/80), Ⅱ类切口感染发生率为5.0%(5/100), Ⅲ类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2%(17/120)。
单因素分析显示:胆囊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切口种类、术中用时、是否患有糖尿病、体重、是否放置引流管有显著关系。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分析显著的6个变量再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高龄、高体重、糖尿病、术中用时长、Ⅲ类切口是胆囊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高危因素(P<0.05)。见表1。
表1 胆囊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高危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胆结石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在本科住院的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中, 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最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引起感染主要细菌是革兰阴性菌, 抗切口感染用药中, 如果在使用了强效的抗生素后仍然无效的, 通常考虑为真菌感染[6-9]。本文结果表明, 抗伤口感染时, 绝不能盲目选择使用广谱类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因为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在抑制致病菌同时也抑制了体内正常生长繁殖的菌群, 从而造成机体菌群失调, 更增强了院内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表明, 本院普外一科胆囊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主要与患者年龄、切口种类、术中用时、是否糖尿病、体重问题、是否放置切口引流管有关。①年龄因素:本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本组30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中老年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 而低年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低, 年龄与感染发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②体重因素:高体重患者更易发生切口感染。造成普外科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而, 术者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学习,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技术, 在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全面合理的措施来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有效提高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治愈率。③糖尿病因素:研究表明[4], 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 对于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前应将血糖降到正常范围后才能实施手术。④术中用时因素:术中用时越长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越高。对于术中用时>3 h的患者, 术者应该在手术前30 min使用抗生素静脉输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胆结石术后引发切口感染是影响本科患者治愈率的主要因素, 针对胆结石患者胆囊切除术术后感染发生原因, 本科制定了以下措施加强管理:①首先要加强医生的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 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便利条件, 提升医生的整体业务水平;②树立和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诊疗;③加强病房的消毒管理,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流通, 切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