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蕾
摘要:在行动导向的会计教学中采用多元过程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多方面发展,优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元过程评价;课堂教学;以评促学;行动导向;项目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已经在职业学校推广应用,它有效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存在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的情形。笔者观察,其主要问题是课堂管理粗放,过程评价没有受到重视,使得教学过程和效果不尽理想。
应用多元过程评价课堂,从多个方面对学生整个课堂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保障了学习的细节质量,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运用多元过程评价是提高职教课堂质量的现实需求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往往先布置项目、学习任务,用目标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怎样解决?中间成果是否正确?学生需要得到评价指导。善于学习的学生主动求教多方寻求解决方案,但不善于学习的学生则置之不理,甚至放弃学习,转向玩游戏等其他娱乐活动。这样两极分化的状况是课堂粗放管理的结果。调查显示,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
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中间细节决定教学项目实施的最终成败。所以必须对课堂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学生的项目实施的中间成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中间环节的错误,从而保障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如果课堂评价是多元的,则不仅对学习行为,还能从多个方面调控学生,包括学习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被评价意味着受到重视。当一个人被重视时,会促使其表现得更好;当一个人被忽视时,则产生不重要、懈怠等感受。当受关注的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达成了学习目标,并得到老师的肯定性评价,就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产生自信、幸福、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反复在班级强化这种群体体验必然能打造出一个有活力的学习团队。当受到抨击等负面的评价,则常会产生几种效果,一种是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另一种是满不在乎,又或自暴自弃。这要看学生是否在最近发展区内。对在最近发展区的学生,评价是有效的;对在最近发展区以下的学生,评价可能是无效的。所以课堂评价要掌握好分寸,在评价目标上可以分层,照顾个体差异,以便把所有学生都抓到最近发展区,尽量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中都获得肯定性的评价。久而久之,就能创建起一个良性的班级课堂教学的群体内在心理契机。
以多元过程评价为常规手段,能把职教课堂打造成良好素质养成的主园地,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实践表明,连续的多元课堂评价,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挖掘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出现争相达标、互帮互学、沟通交流、学习兴趣高涨的喜人课堂画面。对比实验表明,对同一个班级,如果连续三次课不评价,就会明显出现纪律松驰、学习疲沓松懈、行为散乱等情况,学习效果、综合品行大大下滑。可以说有无多元课堂评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元过程评价的做法
本人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20余年,尝试了10余年的多元课堂过程评价,深切体验了多元过程评价的魅力。具体做法是:
(一)在开始行动之前先讲明评价标准
在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常常需要先让学生明确本次工作目标任务、熟悉业务内容、做好知识准备,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就是需要讲明工作评价标准。目标标准越清晰,越能调动学生行动的积极性。如某次会计电算化课的任务是填制6张记账凭证,1张记10分,共计60分。每张凭证的计分点为:日期、摘要、借方科目、金额、方向等,错一点以零分计。其他课堂表现40分。最低要求填2张及格,如果超额完成,多填一张加3分等等。
(二)一堂课分多次评价
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接受情况来确定评价的次数。对难度大的一个小目標评价一次;对难度小的几个小目标评价一次;对关键点、重点、难点,增加评价次数。据笔者经验,在一个90分钟的课堂上,分2至6次的评价效果较好。次数过少对学习过程控制不力;过多则教师精力不济。例如,每隔10分钟核对一张凭证,教师把凭证的标准答案图片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核对凭证的各要素,日期、摘要、借方科目、贷方科目、方向、金额、附件张数、凭证字、制单人签名、辅助信息等,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及时修改,保障了每张凭证填制都正确无误。
多次评价保障了中间作业的细致到位,这对会计这样要求细致严谨的职业尤其必要。课中间小评,课最后打分就容易了。例如学生A共完成6张凭证,作业打60分;学生B共做了2张凭证,作业记20分;学生C做出8张凭证记60+6分;学生D未做作业记0分。
(三)评价内容多元
笔者在第一课中就讲明课堂量化打分的方法,以便达成师生默契。以学习成果为主要评价内容,兼评其他。因为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学生的基础水平、专注程度、精神状态、学习方法、纪律表现等。所以课堂评价的维度不仅包括学习的成果(任务1、2、3……完成情况),还要评价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自学能力、提问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情感和态度(学习兴趣、努力程度、合作意识、主动性、纪律)、学生的发展性(进步表现)。当过程和方法做得好、情感态度端正,学习成果自然好。所以课堂评价的主要指向是学习成果,兼顾评价其他,就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按正向记分,如做完并做对一题记10分;对于学生的其他表现用负向扣分的方法来体现,如迟到、早退每分钟扣1分,课堂相互捣乱影响别人学习的一次扣10分,上课用手机或电脑进行非学习活动的发现一次扣10分等等。凡是不许做的都是扣分项,凡是鼓励做的都是得分项。
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参照(正向打分)如表1:
课堂评价加分量表参照如表2:
课堂减分量表参照如表3:
学生当堂综合评分=作业分+课堂表现分+增分-减分
例如上述課堂中,学生A遵守纪律,积极学习,完成了当堂任务,则其当堂综合评分=作业分60分+课堂表现分40分=100分;学生B有玩游戏现象,课堂表现40分中扣10分,当堂综合评价=作业20+课堂表现40分-10分=50分;学生C,表现良好,超额完成了学习任务,当堂综合评分=作业60+3课堂表现40分=103分。学生D一点也不学,不听劝讲,只干娱乐活动,当堂作业成果记0分,则当堂课堂表现40分扣20分最后综合评分记20分。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好学生越来越多,后进生在逐渐向先进生转化。
过程评价做得好,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就可降低份量,如:
学期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
(四)评价主体多元
发挥班级群众力量,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结合起来,可节省教师的评价时间,提高评价的细度广度,也促进学生相互监督、对比学习、互帮互学,提升质量意识和品评能力。
(五)精准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
尽管每次课都需要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量化评分标准,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实施起来有时候不一定能做到,特别是当作业难度大、作业成果不明显、老师辅导的时间长、无精力评价时,这时就可以用模糊的方式评价。例如,评价记录用对号√、半对号、0 三种层级表达,对号表示完全达标,半对号表示部分达标,0表示完全不达标;也可用题号表达作业进度,如“05-3”表示“05”号同学完成了第3项任务,“12-5”表示“12”号同学完成了第5 项任务;还有些课堂行为表现,指出对错即可。
模糊评价比精准评价更易做,但在效能上没有量化评价的作用大。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根据经验,一个项目完成后,适合集中量化评价一次;在成果未成形阶段,宜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
三、实行课堂多元过程评价的秘诀
重用多元过程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有的老师却不愿用它。究其因有三个,一是感觉评价占时间、费精力,无暇课堂评价。二是无法保障评价实效,评与不评对学生一个样,因而老师不愿意用。三是有的课程不适宜每次课都量化打分。
笔者经过观察总结,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首先需要重视课堂评价,必须认识肯定性评价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看到否定性评价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极端消极的评价也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应尽量予以避免。
(二)在教学策略方法上,必强化教学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努力用多种方法打造高质量的课堂,让学生经得起评价;也要节约讲课及辅导的时间,能抽出时间来进行评价。
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做中学。用良好的学案、步骤清晰的学习指导书、教材、数字化资源等作为学生自学的参考,这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备课,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制作和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辅导时,让先进生辅导后进生,开展小组竞争,发挥团队互助力量。如果需要讲课,对中职生则需分段讲-分段练-分段评,小步子推进,保障学生学得会。
总之,只有保障学生的学习实效,才利于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如果教学是弱效或无效的,必定学生经不起评价,这时的消极评价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连续多次否定性评价易导致出现评价失效。
(三)按编码评价,提高评价效率
学期开始,给每位学生一个简短的数字编码,以便按编码进行快捷评分。编码次序最好与学生座次一致。按编码打分最快可在1-2分钟内完成对50多名学生的评价。笔者的做法是在全面互评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由组长监督检查,学生自报作业进度,教师先记录在草纸上,然后再用几分钟将其整理记入课堂评价手册。
(四)适时调整评价目标
除了用上述多种手段让学生学得会之外,还要合理确定评价目标。原则是把学生抓到最近发展区。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小处着手,步步紧跟。如果作业难度大,大多的学生都无法完成,则需要及时调低当堂作业目标,减少目标任务量。反之,如果学生感觉难度小,则可当即调高评价目标,增加作业任务。为了调动全体学员的积极性,需要照顾个体差异和班级差异,原则是让学生能够成长为要。
笔者所教授的课程《会计电算化》,对操作过程的规范要求较为严格,所以周密的过程评价尤其必要;而对于艺术类追求创意的课堂,评价的标准不一,适宜用非量化的过程评价,课堂上宜侧重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评价,当形成作业成果时再作阶段性量化成果评价。
总之,在行动导向的职教课堂中,重用多元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甄别、激励和导向功能,从而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有效地矫正调控,多方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优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尤敏.多元教学评价在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4 (23):114-116.
[2]周文慧.高职会计项目教学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研究[J].商,2013 (22):1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