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构筑“心灵港湾”

2018-09-19 11:46李晓婵
人民论坛 2018年23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李晓婵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劳动力外出谋生形成亲子教育缺位,使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演变成社会问题。为构筑留守儿童“心灵港湾”、根治留守儿童问题,须多方协同治理,推行关爱留守儿童责任清单制度、完善家庭教育培养机制、构建“网格化陪伴、组团式服务”模式,共同把脉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留守儿童健康。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灵港湾 心理创伤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特殊群体,其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区域务工,将他们留在本地生活。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因亲子教育的缺失影响了正常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无法获得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无论是在思想认知、价值取向,还是心理发育等方面都出现了有违常规的问题。儿童的健康成长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尽管从表面上看留守儿童身体健康,但是内心成长早已偏离正常的轨道。

近年来,一些留守儿童事件,暴露了在留守儿童问题治理过程中政府治理的“局限”、市场调节的“失灵”以及社会责任的“缺失”。实际上,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问题,因社会治理水平滞后于经济治理能力而形成的,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公共性等特点。要根治留守儿童问题,须明确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行动资源、范围、逻辑、制度机制以及比较优势,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凝聚社会力量的治理格局,多方携手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创伤”

性格内向孤僻、待人冷漠。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造就美好的未来,儿童需要生活在完整美满的家庭中才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塑造,只有同父母正常交流沟通才会让心灵健康成长。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工作,缺乏父母的教育、陪伴,当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无人倾诉和无法得到援助时,就极易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表现为不善于同其他人交流互动,冷漠无情、自卑孤独,逐渐对未来失去信心。

行为不端且充满仇恨。在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有极少数的儿童内心充斥仇恨、行为叛逆,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位以及社会环境的复雜多变。不可否认,如今社会存在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这些因素极易造成儿童心理畸形,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正确引导与有效监管,从而导致思想认知和社会价值观扭曲变形。譬如,因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相对艰苦,当留守儿童无法正视贫苦家庭的现实,就会对在外务工的父母充满怨恨。加之外部环境的诱惑与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留守儿童难以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趋向于逃避现实、反抗叛逆,甚至会出现不端行为。

留守儿童为何容易产生“心理创伤”

家庭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不正确。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扶养重任落在了祖辈身上,但是由于隔代教养观念不同,态度溺爱、照顾过度或者是忽视、排斥肩负的责任,都不利于儿童早期的性格塑造,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就可能具有任性、被动、社会性低、冷漠等特点。具体表现为,祖辈育儿方式不科学,呈现出两极化的教养方式,要么溺爱过度,要么只愿负责饮食,根本没有意识到早期儿童精神塑造的重要性,导致儿童无法宣泄内心的情感,无法获得精神慰藉,逐渐地变得性格孤僻,社会互动性较差。

局地社区教育现“真空”。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既是家庭与学校的重任,还应是全社会共同担负的责任。尽管当前某些地区、社会的某些组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然而力量相对薄弱且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因亲子教育的缺位,同时没有获得积极的引导,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社区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社会也应作为教育机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仅仅依靠家庭与学校力所不逮。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教育思想意识的缺乏、经济水平的落后,造成农村基本上没有社区教育组织,导致农村社区教育呈现“真空”状态,甚至有个别村干部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归结于家庭私事,忽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而某些县级政府部门为带领贫困户摘掉“穷帽子”,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却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社会影响,更没有采取措施根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如何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灵

推行关爱留守儿童责任清单制度。破解留守儿童难题,需要完成权力与责任清单的梳理工作,并实现前者向后者有效地转化。建立权力清单的过程中,要按权责一致的原则,厘清各级各部门针对留守儿童所承担的相应责任,光有责任清单是不够的,须明确责任主体,强化问责、健全机制。针对频发留守儿童问题的区域,要主动抓住治理机遇,以政策法规为依据,积极推行责任清单制度,尤其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据此为具体工作方向,全面梳理对于留守儿童的相应工作职责,厘清责任边界、明确责任内容。同时要解决实际问题,从救助服务、教育信息管理等层面,编制统一的责任分类标准,最终形成明确的责任清单目录,还要经涉及到的相关部门确认后及时在政府网站等媒介予以公开,建立清单制度实施的监督机制,依法依规严肃追究不按清单履职的单位及个人,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汇聚向上的家庭教育力量。家庭是儿童融入社会的最基本单位,而家庭中的父母不仅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还在儿童的心理塑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到儿童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个性特征。父母双方的思想认识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良好的思想教育将有助于儿童形成优秀的品格,而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与正确的引导教育,缺乏家庭的温暖与庇护,留守儿童在品德品质、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同龄儿童所拥有的水平,更谈不上安全保障以及情感培养。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保护好这一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为他们搭建与在外务工父母的交流渠道,引导父母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时刻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能够与普通儿童一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庇护,确保留守儿童能够沿着正常的轨道茁壮成长;要健全家庭教育培养机制,利用科学育儿的方式培养引导孩子,营造平等、和谐的良好家庭亲子氛围,鼓励父母为留守儿童树立起优秀的学习榜样。

探索网格化治理新模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急需调整治理思路,不能仅仅借助政府的力量,还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全民参与、社会共治。所以,要充分借鉴当前社会工作服务的经验,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的“网格化陪伴、组团式服务”治理模式。具体而言,一要合理划分陪伴留守儿童的服务网格。以科学管理、便捷服务为指导方向,合理布局相应的陪伴服务网格。二要组建陪伴留守儿童的服务网格团队。在每一个网格中需配备相应的服务管理团队,服务管理团队将随时深入到网格中与留守儿童密切交流,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诉求以及心理状况,从而让服务管理由条状转化成网状。留守儿童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因复杂,所以要求陪伴网格成员应由政府、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构成,发挥合力作用。三要明确网格工作分工机制。因网格内陪伴服务主体的不同,工作性质也应不同,所以要科学合理分工,还要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明确陪伴服务主体的工作职责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作者为贵州商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段忠贤、黄其松 :《留守儿童问题须多方协同治理 》,《光明日报》,2015年7月6日。

②《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2018年3月22日。

责编/温祖俊 谢帅(见习)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及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