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杞而,白族,笔名千堆雪、锦瑟,1977年5月生于云南普洱。现从事编辑工作。有作品发表于《特区文学》《花城》《绿风》《边疆文学》《朔方》《滇池》等刊。鲁迅文学院第26期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
糯扎渡黄昏
我把落日当作一支即将焚尽的香
袅绕即弥留
膜拜即安息
许愿即超度
澜沧江之上是糯扎渡
糯扎渡之上是澜沧江
多少年来,它们
就这样相生相克相敬
谁也驯服不了谁
这无声的博弈,永不妥协的博弈
不是背叛,而是
孤独者的理想主义
卡坝河
那时,她还是小姑娘
在云霞里舀水。每次回家时
左边挑着月光
右边挑着星星
后来,她是寡妇
也在云霞里舀水
但每次回家时。左边挑着是非
右边挑着死去的丈夫
再后来,她是老婆子
再也挑不动水了
她就每天拄着拐杖去
这时是河水舀她
一次次地舀起来
每舀一次,她的白发就落一次
她的天空就离黄土近一次
走过佤山
1
那么多供奉在
龙摩爷的牛头
一架挨着一架
年复一年
越积越高
换作过去,能抵多少条人命
这些忠实的骷髅啊
是多么悲悯
多么与人为善
至今,还在祈求风调雨顺
有些折断角的骷髅
强忍剧痛
随时准备着
为主人再死一次
如此密集的纪念碑啊
就这样
以几何式递增的悲壮
使勐梭龙潭更加沉默
2
永不落村是时间的容器
坐在晒台上的百岁老人
是没有齿轮的轴
二者都是佤山的泄密者
这一刻
他离晒台下的坟是多么近
似乎能
听到祖先的心跳
他说,祖先络腮胡子
又逢兵荒马乱
一旦被砍头祭木鼓、祭谷
那一年准能风调雨顺
活着时,祖先可以逃
死了,亲人就在家里
给他送葬、下葬
以此,保他来世平安
或许,天下再也没有
比这种葬礼和这种守护死人的方式
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3
去往勐卡的山路上
那么多劳作归来的弓
正以落日为箭
射向苍穹,射落月光
不射箭时
他们就匍匐在大地上
远远望去
像一只只蠕动的蚯蚓
赶集归来
家近了,更近了
狗乐颠颠地
摇尾迎接
之前还是蚯蚓的他們
立刻变得
顶天立地
4
此刻,天边舀水的女人披着长发
被满天繁星包围起来
这个我带不走的女人
除了流水和时间,谁也带不走
5
今夜我宿在勐卡
不能再往前走了
再走,就是界碑
再走,就是缅甸
6
隔着铁丝网
我看见对面沉寂的夜空下
翻来覆去的
不眠之夜
这些被界碑
隔开的佤民
做梦都想着,回家
7
老百姓讲
木鼓敲响
就能通神
司岗里在祭祀中醒来
这样一来
我的怀疑
越发苍白
佤山,游人如织啊
游人如织
我带去的
相机和笔
在一次大醉之后
忽然不能
开口说话
(注:西盟佤族旧社会有砍人头祭木鼓、祭谷习俗,尤其以长着络腮胡子的人头为首选,当猎不到活人头时,也有掘坟砍死人头祭祀一说。解放后,革除旧习,改用牛头祭祀。)
评:
罗杞而这些诗呈现了一个逐渐远去的前现代世界,这里有我们熟悉的乡村伦理和生命气息。人们的生与死,都在独特的文化内部得到理解。《兄弟》中的“因果”与“慈悲”,《糯扎渡黄昏》的“弥留”与“超度”,尤其是《走过佤山》里的祭祀习俗,为我们打开一个文化人类学的窗口。我们今天如何理解这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事物,怎样以诗的方式处理这些经验,在我是不无困惑的。(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