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分析

2018-09-19 09:14梁颖
教育界·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效果分析运用

梁颖

【摘要】初中音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音乐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初中教学中将舞蹈律动加进音乐课堂,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全面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文章主要就舞蹈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舞蹈律动;初中音乐教学;运用;效果分析

一、引言

当前社会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早已被淘汰,新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旨在将学生培养为全方位人才。因此,以往不被重视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如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来说,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很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生涯打好基础。初中音乐教学,在释放学生的学业压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背景下,将舞蹈律动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表明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广泛重视,音乐课也不再只是空架子、摆设,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舞蹈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几乎都是以静态模式展现,致使学生对这种常规的教学课堂感到枯燥乏味,也使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自古以来,音乐与舞蹈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律动对音乐的动态表现是极其生动的,以此来体现的音乐也极具形象性,所以,舞蹈律动与音乐旋律的糅合,使艺术情感的体验将更加丰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舞蹈律动融入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增强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烈,音乐课堂若过于死板,只是一味地按照常规教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长期下来,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也会消失殆尽,并且会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对课堂的参与度也会大大降低。再有,初中生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且表现欲强的心理特征也很明显,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没有乐趣,学生总处于被领导的地位,不能充分表现自己。所以,基于初中生的性格原因及心理特点,若能够将舞蹈律动融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舞蹈律动来展现自己,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给学生足够的平台和机会去表现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将舞蹈律动融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除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之外,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舞蹈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的基本策略

(一)开展学科间的合作教学

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学校都会有课间操活动,旨在舒展学生的身体,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使学生的校园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但大多数学校的课间操活动都会以广播体操的形式进行,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广播体操产生厌烦心理,只是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甚至会出现行为排斥的现象,这就导致课间操活动的积极意义完全得不到体现。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律动元素对课间操活动进行改革,充分将体育与音乐相结合,拓展健美操、太极等形式的课间操活动模式,增强学生的兴趣,也使课间操活动更加多元化,丰富校园生活,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学习每一门学科。

(二)提升学生的音乐语言感知能力

音乐,主要以其曲调、节奏、速度及情绪等特点来形成一种音乐语言让听者聆听、感受。但是,音乐的世界很大,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部分音乐语言表现较为直白,听者通过聆听的直观感受便可知道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但也有些音乐语言表现较为含蓄,其本身带有很浓烈的艺术气息,此时听者仍以直观感受,便会出现差错,往往就需要细细品味。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含有强烈艺术气息的音乐本就略显枯燥,体会其内涵就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舞蹈律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并提升学生的音乐语言感知能力。例如,对于《牧歌》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将音乐与舞蹈律动相结合,教授学生蒙古族舞蹈的简单动作,使学生可以在这些基础动作中更加深入地去体会歌曲想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蒙古族人洒脱、自然的特性,也会对歌曲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有些学生因为音乐基础较差,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把控很差,导致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逐渐下降,音乐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其实,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是很多学生都深感困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舞蹈律动融入音乐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例如,在进行《青春的旋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圆舞曲舞步,让学生在身体律动中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随着身体与歌曲的完美舞动融合,学生就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三拍子圆舞曲的特点,对歌曲的掌握程度也会加深。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音乐和舞蹈一直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例如,歌手在进行歌唱表演的时候,就算没有伴舞,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拍子进行律动,有时也会做出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同样,坐在舞台下的观众也会被之感染,跟着音乐的节拍去挥舞荧光棒,并创造出一些符合当下音乐氛围的舞蹈动作,这些都是音乐与舞蹈不可分割的实际案例。因此,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可以通过音乐旋律让学生随之律动,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对音乐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随后为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去打节拍,并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当然,舞蹈动作不是先前就设计好的,而是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自己创造的与音乐环境足够融合的舞蹈律动。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对于自己创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创造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四、舞蹈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的效果分析

舞蹈律动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了很好的效果,音乐课堂也摆脱了以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特点,使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有所改观,兴趣也逐渐增强,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音乐素养自然也提高了很多。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音乐与舞蹈律动的融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舞蹈律动中能够更加深刻地感知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下面对舞蹈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的效果进行分析。

(一)營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与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是正相关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要提高。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将舞蹈律动与音乐课堂充分融合,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盲目地去增加舞蹈律动,应该充分结合音乐表现,在合适的节点添加合适的舞蹈律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个课堂环节,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堂的常见模式便是聆听。学生以此种方式去鉴赏、感受一首歌曲,往往会产生较为片面的感受,且课堂形式单一、枯燥,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舞蹈律动与音乐课堂的融合,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学生在享受课堂的同时也能够对音乐所要表现的内涵更加充分的理解。

(三)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对各种音乐的感知能力。但是,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下,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师将舞蹈律动与音乐结合起来的方法,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舞蹈律动是让学生将对音乐的感知理解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体现出音乐的不同个性,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多快乐,并且能够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直接分享出来,这样长期的探索、分享,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音乐与舞蹈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舞蹈律动融入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是很有意义的,不但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有利于提高初中阶段音乐教学主要目标的完成度。再者,将舞蹈律动与音乐相互融合,也符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状态,使其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更强,参与度更高,对音乐的表现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但是,舞蹈律动的运用与专业的舞蹈教学是有很大不同的,专业的舞蹈教学更加注重舞蹈动作的标准程度,而音乐课堂的舞蹈律动主要强调“动”,对于动作的标准度要求不高,舞蹈动作也很基础,但要与音乐契合。所以,教师对于音乐与舞蹈律动融合的度要把握准确,始终坚持以舞蹈律动作为辅助性教学工具,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要体现的内涵,课堂的主体还是音乐教学,还是让学生更加简单地去理解音乐、鉴赏音乐,感悟音乐的魅力,进而提升音乐素养,也使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方美茹.舞蹈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7(14):147.

[2]徐敏.浅议舞蹈律动在中学音乐课堂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6(09):137.

[3]张龙梅.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4):119.

猜你喜欢
初中音乐教学效果分析运用
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