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沧源县佤族的宗教文化,除了他本身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外,还有与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发展。并以沧源的莲花塘村和永和村为例,分别介绍南传佛教和基督教对佤族的影响。
关键词:沧源佤族;南传佛教;基督教
佤族是沧源的主体民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县内有佤族125441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36%,占全县总人口的83.8%,分布于全县。
沧源的部分佤族从本邦迁来,有的是从南卡江以南迁来的。据现有调查材料,沧源境内自称“布饶”的佤族于600年前自阿瓦山中心地区景区栋、绍兴一带辗转迁来的。境内几个大寨子的迁徙路线大致是这样的:班洪胡姓是由绍兴迁来,卡拉曼卷原居绍兴。其子迁居曼果寨(公明山附近新地方一带),又迁居永叶,再迁居芒库(广龙寨),后迁居班洪(居班洪至胡中化有五代人);岩帅寨是自柬栋至困马至永改,迁居岩帅;联合、新华、建设这些村寨大部分是从困马迁来,有的是从大漫海迁来;单甲是自绍兴迁来。自称“本人”的佤族于国民年间陆续从镇康、永德迁来,在此定居不超过百年历史。
沧源位于中缅交界处,出于边境地区,深受外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沧源的勐角乡和永和乡为例,分别介绍其它宗教包括南传佛教与基督教对佤族的影响。沧源是多各民族包括傣族、佤族、拉祜族、彝族集聚的地方,所以各个民族间的宗教影响比较明显。勐角乡佤族主要受傣族影响信仰南传佛教,永和乡主要受缅甸佤邦的影响信仰基督教。
一、勐角乡的佤族与南传佛教
在勐角乡莲花塘村的小坝尾,这个傣族佤族杂居的寨子是受佛教影响最典型的。在小坝尾采访了他们的会计,叫贺专,是傣族人,之后又采访了一位佤族的赵爷爷。
关门节本是傣族的节日,但这里是整个寨子一起过,每年关门节的日子都是由寨子里的长老根据他们的傣历算的,所以时间都不一样。老人在60岁左右就可以进寺庙持斋。他们一般都在本寨子里的寺庙。关门节第一天老人们会做一桌子饭食和水果以及一对蜡烛到本寨子的寺庙滴水(滴水就是让祖先吃完饭漱口,这个仪式是为祭拜祖先,佛爷会念三段经文,每念一段就往小盆里滴一次水。如果有鸡蛋要敲破一点)。第二天再去别的寺庙(一般是莲花是或者金龙佛寺)滴水,但拿的贡品相对简单一点(糯米饭、两只蜡烛、几块钱)。之后每隔七天都要去寺庙住两晚(本寨子的寺庙,今天下午五六点进去一直到后天下午五六点),但只有佛爷来的时候去,佛爷不来就不去(从金龙寺来的佛爷)。佤族也会去滴水,但他们并不进寺庙住。关门节持续三个月,所有持斋的老人(包括佤族)不能杀生,也不能下地(怕踩到地里的小虫),但可以吃别人做的荤菜(在寺庙的两天只能吃素),也可以做现成的肉菜。过关门节,进寺庙修行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并忏悔以前做过的杀戮,这样等到去世后才能得到超度和轮回。不过现在教育深入了,也就只有老人才会有这样的思想,年轻人一般没有。佤族没有老人进寺庙,但他们会去送饭(只要遇到有佛爷或者和尚就会去送)。关门节过完后,就是开门节。开门节那天要去佛寺送饭送蜡烛拜佛祭祖先。傣族还会把孩子送到寺庙出家,以前是为了教育,现在就很少了。但佤族不会送孩子去寺庙出家。傣族家里有老人去世就必须送孩子去出家,如果没有小孩,就会去借佤族的(也可以借其他族的亲戚的孩子),到时候会办一个仪式,认佤族的小孩为干儿子,并会分一点家产给他。一个孩子只能去一次,一般是几个月或者一两年。
以前佤族的房子会在客厅墙上的正东方挂一个龛位,每天都会供米饭和水,这是用来供佛的,现在建了新房子,建新房子的时候会去请佛爷来念经,并请了佛经(莲花寺请的)放在家里(可能以后会在新房客厅挂龛位,以前龛位上没有佛经)。以后佛经会一直传下去。但傣族每家都有龛位并供佛经。
白柴节也是傣族的节日,是为祭祀释迦摩尼的母亲,为每年一月份,这里也是佤族和傣族一起过这个节日。到时候会在广场上架上白柴(一种白色的树,要把树皮剥掉),架到七八米高,四周要竖着架四根竹子,然后敲象角鼓,由一个人点燃柴火,然后所有人围着火堆唱歌跳舞。也会有其他寨子的人来一起玩,彝族称这个为火把节,勐懂的傣族过白柴节则是放孔明灯。
除此之外,傣族也有叫魂,就是请佛爷念经、洒圣水(用寨子里的一种树的树枝,他并不知道学名叫什么)。之后佛爷会赐给他们一条红、白的彩线戴上(只有佛爷赐的才能是彩线,如果是普通叫魂就只能是白线)。佤族叫魂会请寨子里的老人,老人也会给他们看鸡挂、看猪肝(但他们自己寨子里的老人只能给以及寨子看不能给别的寨子看,因为贺会计说他们学艺不精怕出去外面丢脸了,可能是受傣文化的影响所以很少人学佤族的东西了)。除此之外,佤族在建新房、叫魂或者是有人去世都会去请佛爷(请佛爷要拿着用白布包的茶叶、一对蜡烛个10块20块钱去),他们结婚也都是跟傣族的风俗。有时候傣族也会请佤族的老人给他们看挂算日子。傣族不过佤族的节日,佤族自己也不过了,也不会叫谷魂,只有每年新米节政府组织的时候,他们回去县城玩,当然傣族的也会去。但其它佤族寨子的亲朋好友也会请他们去一起过新米节或者新年。佤族在家都是用佤族交流,但是跟傣族人交流则用傣语。
二、永和乡的佤族与基督教
永和村基本上都是佤族人,几乎所有人都信仰基督教。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17个组,建有9所基督教堂。我们采访的是其中一个教堂的教主,他告诉我们说,在1922年的时候,英国牧师到此传教,也是从那时起这里的佤族人开始信基督。但在文革期间国家不允許新教,也就没有信教的活动,直到1983年才建起草房的教堂,直到2005年才建成现在的平房式教堂。建教堂的时候需要向政府提出申请,但是政府并没有资金资助,都是教徒们自己出资,之后会把资助的人写在本子上。他们很希望政府能够出资为他们建大一点的教堂。
跟其他基督教徒一样,他们每到周末都回去教堂祈祷,但并不是村子里的所有人都去,因为教堂没那么大。但他们每家都会有代表去。在教堂里,有教主给他们讲经文,除了周末,每天晚上也会有人去教堂听教主讲课。但他们在信仰基督教的同时,也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比如,在新米节的时候他们会祭谷魂,但是并不会在家单独过新米节,都是去县城凑热闹,也就是由政府组织的。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会唱献给主的赞歌。另外,他们也会叫魂,但是这些本民族的仪式活动不能在教堂举行。而且叫魂的老人也是信封基督的。作为基督教徒,他们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血,但并不强制。而且有些教徒并不来教堂祷告,平时杀鸡、杀猪、吃荤也都是正常做的,是家里平常的活动,而且他们认为如果什么都不做就是邪教。但是他们不允许偷盗、抢劫、吸毒,不能做坏事。村子里也有吸毒的人,他们不信教。另外,他们会跟其他信教的人进行交流,比如拉祜族、佤邦。如果他们新建了教堂,会请佤邦的教主或者牧师来一起庆祝,但是不允许传教。佤邦有嫁过来的媳妇,但没有嫁过去的,一般外出打工的也不会嫁给外地人,只能嫁给沧源本地的人,娶的话只能是本民族的。如果嫁给傣族的就会跟他们信仰佛教。
综上所述,佤族本是信仰原始宗教的,但由于受其它民族的影响,在信仰本民族原始宗教的同时也信奉其它民族的宗教。比如上描述过的小坝尾的佤族信奉佛教,永和村(不属于勐角乡,是另一个镇)的佤族则信奉基督教,并与佤邦的教徒相互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对本民族原始宗教的崇拜,只是在信奉程度上有所不同。对其它宗教的信仰也是一样的。比如,小坝尾的佤族信仰佛教,但他们的老人并不跟傣族的老人一样到佛寺持斋。而永和村的佤族作为基督教徒的同时,也有叫魂、祭祀之内的活动,但他们却不会和佛寺的佛爷进行交流。
作者简介
梁秋霞,女,学生,硕士,云南民族研究所,民族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