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婷
摘 要:文本以批评隐喻分析为指导,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中旅途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美政治文本中旅途隐喻的实现方式。归纳总结中美政治文本中旅途隐喻的异同点,并试图揭示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隐喻;政治文本;旅途隐喻;差异
一、批评隐喻分析理论
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认知,了解世界的方式,长久以来为语言学研究的焦点。Lakoff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指出隐喻广泛的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话语中。批评隐喻分析是Charteris-Black在2004年提出的一种隐喻分析方法。它结合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并深入探索话语群体的意识形态特征。
二、语料及研究方法
该研究选取2013-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与《国情咨文》为语料。该研究按照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的三大步骤,对语料中旅途隐喻进行识别、阐释和说明。具体而言,首先对语料进行人工搜索找出候选旅途隐喻,然后把常带隐喻性意义的词语归入隐喻关键词,并借助文字处理软件进一步分析在语料中的使用情况来确定隐喻关键词在语料中的语境以确定其隐喻意义还是纯字面意义。经过定性分析,将旅途隐喻进行归纳。最后通过对语料中旅途隐喻的分析,研究中美政治文本中旅途隐喻的实现方式及隐喻使用异同点。
二、旅途隐喻的具体使用
(一)旅途隐喻的实现
旅途隐喻中旅途源领域包括旅行途中起始点,路线,路况,终点,以及导游行徒方式等概念。通过将关键词“出发”“进展”“指导”“走”和 “guide” “ journey” “step “ “reach”等旅途中相关概念映射至政治文本中。
(二)旅途隐喻的分析
2.1 《政府工作报告》中旅途隐喻的构建
2.1.1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旅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2013)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此阶段旅程的起点。中国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做出探索,包括各方面的建设。
2.1.2中国发展的种种制约因素为障碍
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的深层次矛盾凸显,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期。(2014)
中国社会发展不断遇到困难与挑战。种种因素阻挡着向前的步伐。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免地遇到来自国内外的所带来的挑战与压力,这些即为旅途中的障碍。
2.1.3 共产主义信念是导游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018)
社会发展同一段旅途,导游在旅途中起着引领游客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作用。“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便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导游,指引全中国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1.4 实现国富民强是目的地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2017)
国家发展旅途的目的地是为实现国富民强。国家富足,国富民强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国富民强两者紧密联系,人民真正的强壮起来,国家才会富足。
2.2《国情咨文》中旅途隐喻的构建
2.2.1 美国的发展是一个旅程
Now,the final critical step in winning the future is to make sure...(2013)
美国的发展被概念隐喻成为一个充满挑战的旅程。在此旅程中,国家的发展不断向前,路途的前方是充满着希望,旅途中会遇到坎坷,但总会抵达终点。
2.2.2 美国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为障碍
These ideas wont make everybody rich,or relieve every hardships.(2015)
美国的发展充满着种种挑战。在漫漫长途中,进步与成果并非一蹴而就的。国家发展这段旅程中的障碍会阻挡前进的步伐,但美国公民的共同努力下,朝向前方的目的地前行。
2.2.3 信念为旅途中的导游
We are bound together as one people that we share common hopes common creed.(2014)
信仰对美国人有着非凡重要的作用,推动人类进步,如在旅程中,导游引导着游客不断向前。美国总统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神圣的宗教信条紧密联系起来,来获取广大群众的认可。
2.2.4 平等和公正是目的地
It was that yearning for freedom that give birth to a place called America.(2018)
美国民众渴望建立一个的平等、民主国家。实现平等公正,扩大民主是全美国人民的梦想,也是美国发展这条旅程中最终的目的地。
四、旅途隐喻对比研究结果
旅途隐喻大量存在于中美政治文本中,旅途隐喻使用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两个的意识形态、历史风俗习惯和宗教等文化因素不同。虽然旅途隐喻都是由“有目的性的社会活动是沿着通向目的地的道路前进”的概念隐喻出发,但“有目的性的社会活动”在中美政治文本的语料中有不同的含义。在中文文本中,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段旅途,而在美国语篇中,美国的社会发展是一段旅途。这是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老大,必须将发展社会主义的任务扛在肩上。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旅程任重道远。而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目前已较为成熟,因此美国发展这段旅途沿着发展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主。在发展的旅途中,两国的导游也不相同。在中国,引领旅程的导游为“共产主义”,而在美国,导游为“信仰”。这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而美国靠“信仰”指引道路是因为美国是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国家,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宗教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两条旅途中的目的地与因文化的差异,而不相同。由于近代中国遭西方列强侵略,饱受欺凌,中国更加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实现“国富民强”。而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种族之间的相互融合让美国人民更渴望平等与公正,这也是美国发展这段旅途的目的地。
通过上述分析,旅途隐喻在中美政治文本中使用的不同主要源于两国文化因素的不同,旅途隐喻的使用是为配合使用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意图。
参考文献
[1]Charteris-Black,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NY:Palgrave Macmillan,2004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束定芳.隱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朱晓敏,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J],外语研究,2011(2)
(作者单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