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让语文教学“活”了起来

2018-09-18 09:57刘宏
新课程·小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俞伯牙钟子期课文

刘宏

自古以来,音乐与语文就有着不解之缘。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就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起容也。”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文学、欣赏文学、感受文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音乐的参与,必然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气。我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让学生用对音乐的感悟来理解课文的内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调动感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适当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如,在教学《南海上的明珠》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海南景点并不熟悉,虽然课件上的图片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高。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海南岛的优美风光。我给大家播放了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首歌欢快、轻盈,歌词描绘了海南著名景点“天涯海角”的美景;另一首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深情、舒缓,不但唱出了“五指山”“万泉河”的美丽景色,还唱出了战士对故乡海南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同学们安静地听完这几句歌后,仿佛在这短短的歌声中见到了海南岛的美景,他们陶醉了,学习兴趣高涨,感情激荡。在同学们高亢的情绪中,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营造气氛,导入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恰当地使用音乐,以音乐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更容易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强化教学效果。尤其是那些一般文字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或是特别悲凉凄惨,或是特别惊险紧张的场景,用音乐再合适不过。如,在教学《黄河大合唱》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歌曲《黄河颂》,雄壮的乐曲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为之振奋的境地,学生纷纷大声地跟唱,激发了他们的无限热情。这首歌带领学生感受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课中,我又播放了《保卫黄河》一曲,那铿锵激昂的节奏,让学生酣畅淋漓地感受了黄河的英雄气概,强烈地激发了学生保卫黄河、保卫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三、诱发想象,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主题,体会作家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场面:任凭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可学生似乎总难真切地领悟,甚至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这时,根据课文内容播放一段音乐,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领悟意韵,在音乐中理解文意,把老师怎么讲也讲不清的东西传达给学生。如,教学《高山流水》一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后,我播放了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柔美、舒缓的乐曲中,想象俞伯牙和钟子期一起弹琴品乐的愉悦;想象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的悲伤。在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学生深切感受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情谊,对“知音”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烘托朗诵,画龙点睛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提高创作能力。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天净沙·秋思》的朗读教学可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使学生随着舒缓柔慢的音乐节奏,将诗作中乡愁所表现的伤感、深沉的特点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意象群间的空白进行补充,心中呈现出一幅的荒寂的画面,体味到“断肠人”那凄凉悲愁的心境。再如《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配上《思乡曲》背景音乐创设意境,学生在朗读中更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另外,像《歌唱二小放牛郎》《我的祖国》《长江之歌》《我的中国心》等课文,上课时可以播放歌曲,用“以唱代教”“以唱带背”“以唱抒感”的方法进行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优美健康的旋律飘进課堂,让语文教学中多一点音乐飞扬的时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俞伯牙钟子期课文
伯牙鼓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向大自然学艺
背课文的小偷
高山流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